针刀培训
s


 
 您现在的位置: 针刀培训|小针刀培训|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培训学校 >> 针刀医学 >> 针刀医学简介 >> 正文
 最新针刀医学简介
 推荐针刀医学简介
 针刀医学简介

针刀规范治疗(草案)


作者:佚名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02-25 08:56:10 【字体: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平复为止,然后再用轻手法按摩后送回病房。绝对卧床2~3周。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及抗感染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腰椎功能恢复;
  二、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脊柱功能有改善。
    第九节腰椎椎管狭窄症
【诊断依据】
  一、腰部外伤史和劳伤史;
  二、长期腰骶疼痛,腰部后伸受限或疼痛,喜欢采用屈曲体位。间歇跛行下肢疼痛麻术,类似坐骨神经痛,活动时出现,休息片刻即消失;
    三、晚期病人可出现椎旁压痛,马尾神经根支配区,肌力和感觉减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可出现马鞍区感觉减弱,大小便功能障碍,合并腰椎间盘突出者,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四、脊髓造影可出现油柱呈节段性狭窄,正位片上有多处油柱样中断,断处呈贸刷状不光滑,腰椎屈位时,梗阻消失,伸展时梗阻明显,是本症特点;
    五、x线片示腰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可有椎体边缘骨质增生;
    六、CT片示腰椎管矢状径小于12cm,有向后延伸的骨刺,椎管内脂肪被挤压移位,硬膜囊变形,椎板心上下关节突肥大或黄韧带肥厚。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针刀松解关节周围粘连变性软组织,切开肥厚的黄韧带,解除椎管压迫,恢复腰部力学平衡。
  (二)操作常规
  1、患者呈俯卧位置于治疗台上,定点;
  2、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3、病变椎体棘间隙及其旁开1.5CM处针刀松解,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皮肤刺入,刀口线旋转切开变性的棘间韧带及肥厚的黄韧带,松解横突间韧带。
  二、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及抗感染治疗。
  三、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腰椎功能恢复;
    二、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脊柱功能有改善。
    第十节腰椎间盘突出症
【诊断依据】
    一、多发生于30~50岁的青壮年,男女无明显区别。患者多有反复腰痛发作史。
    二、腰痛伴坐骨神经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局限于腰骶部附近,程度轻重不一。坐骨神经痛常为单侧。疼痛沿大腿后侧向下放射至小腿外侧、足跟部或足背外侧。行走多、久站或咳嗽、喷嚏、排便等腹压增高时均可使症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疼痛多为间歇性,少数为持续性。
    三、下肢麻木:多局限于小腿后外侧,足背、足外侧缘的麻木或皮肤感觉减退。
    四、脊柱侧弯:多数患者有程度不同的脊柱侧弯。侧弯多突向健侧。
    五、压痛伴放射痛:用拇指深压棘突旁,在患部常有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
    六、患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病人仰卧i两下肢放平。先抬高健侧,记录能抬高的最大度数;再抬高患侧,当抬高到产生腰痛和下肢放射痛时,记录其抬高度数,严重者抬腿在15°~30°左右。再降低患侧至疼痛消失时,将踝关节背屈,症状立即出现,此为加强实验阳性,可与其他疾病引起的直腿抬高实验阳性相鉴别。
    七、反射和感觉改变:神经根受累后,可发生运动功能和感觉障碍。腓肠肌肌张力减低,背仲肌力减弱。
    腰2~3神经根受累时,膝反射减低;腰4神经根受累时,膝、跟腱反射减弱;腰5和骶4神经根受累时,跟腱反射减弱。神经根受累严重或过久,相应腱反射可消失。
    八、X线检查:在正位平片上,腰椎侧弯是重要的X线表现,侧弯多数是由突出的间隙开始向健侧倾斜,患侧间隙较宽。侧位片可见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甚至向后凸,椎间盘突出的后方较宽,所谓前窄后宽表现。早期突出的椎间隙多无明显改变,晚期椎间隙可明显变窄,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赘生成。
    根据上述症状、体征和x线检查(x线所见不能作为本病的确诊依据,只作参考,但可协助排除腰椎其他骨质疾病如骨折、结核、肿瘤等)作出诊断。  
【治疗】
    一、针刀治疗
    1、患者取俯卧位,下腹部垫枕。定点;
    2、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
    棘突间施术;在病变棘突间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横突背面垂直刺入,达棘间松解,刃下有松动感出针,按压针孔;横突间施术;在病变椎间隙,患侧旁开3.5cm处进针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垂直刺入,达横突骨面,将刀锋移至横突下缘,调转刀口90度与横突下缘平行,行切开剥离法。椎管内施术;对症状较重或椎管外施术疗效欠佳的患者可行此术。   
    (一)治疗原则
    针刀深人椎管内刺激神经根鞘膜产生反射,改变神经根与突出物的相对位置。
  (二)操作常规
  患者取俯卧位,在治疗床上骨盆大剂量牵引50~100kg,目的是使腰椎关节距离拉大。在牵引10分钟后进行针刀治疗。在罹患椎间盘上位椎体患侧横突上进针刀,针体与横突背面垂直,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当刀锋到达骨面后,向下转移刀峰,当到达横突下侧边缘时针刀沿下侧边缘伸人1~2mm,然后将刀峰沿横突边缘向内侧移动,当移动到遇骨性阻碍时说明到达横突根部神经孔上外侧,此时将针体向肢体下侧倾斜,将刀锋转动90°使刀口线与神经孔内侧的骨性边缘平行,针刀沿神经孔的内侧边缘转动式前进,随旋转将针体向人体的上段倾斜,当针体与人体的上段约成30°时,如病人下肢坐骨神经有酸胀感,说明此时刀峰已经到达溢出的瘢痕组织与神经根之间,则沿神经根方向切开2~3刀出针。
  三、注意事项
  1、诊断必须明确;结合CT、MRI排除结核、肿瘤、椎管站位病变,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对椎管内施术,只适用腰2以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2、出针,压迫针孔3min~5min,观察无渗血,有无脑脊液外溢,外敷创可贴,休息七天,如症状未完全缓解可行第二次手术;
  二、手法治疗
  针刀治疗后,立即做连续提腿复位手法,使其复位。
  连续提腿复位手法操作过程:病人俯卧治疗床上,第一助手将患者膝关节屈曲90°,使小腿与大腿垂直,该助手站于治疗床上,靠近患者膝关节,弯腰握住患者双踝关节上缘;医者和第二助手站于治疗床两侧,用双手拇指指腹压于患椎旁压痛点(引起放射痛之点)上,二人各压住自己的一边。
    第一助手将双小腿垂直提起,使患者髂前上棘离开床面为止。在第一助手提双小腿的同时,术者和第二助手双拇指一齐下压椎旁压痛点。用力的方向与脊柱矢状面呈45°角。当第一助手放下小腿,患者膝部着床时,术者和第二助手也同时松开。
    第一助手见患者膝部已着床面,术者和第二助手已松开后,再提起患者的双小腿,高度如前。术者和第二助手在第一助手提起小腿的同时,再1次用双拇指按压患椎两侧压痛点。如此连续提压15~20次。   
    将患者小腿放下、伸直,检查患椎两侧压痛点;无放射痛或放射痛明显减轻,即可停止整复,如放射痛无改变,可再做1遍;但一般不超过3遍。
    手法结束后按脊柱外伤病人搬运方法,送回病房。在搬送时保持患者身躯干直,仰卧于病床上,下肢可做屈伸活动,但躯干不得任意活动,更不得坐起,在床上可翻身,但也必须保持身体平直,不能扭转腰部,大小便时要保持腰部分前凸位。需卧床3周。
    连续提腿复位手法的治疗机理和力学分析:
    提腿复位手法是以人体一部分脊柱和大腿为杠杆,患者和第二助手的双拇指为支点,形成一个倒杠杆力,这个杠杆的一端是膝部,另一端是患椎以上3个椎体的位置,一般在腰1和腰2位置,这样杠杆的上段是3~4个椎体的长度,下段是患椎以下骶部和大腿的长度。按人体的一般长度计算,下段长度相当于上段长度5倍左右。按杠杆原理,在下段末端膝部加1kg的力,在腰1、腰2位置就产生5kg的力。青壮年提腿力在20kg左右,这样上端就产生100kg的力。支点的力是两端力的总和,支点力就是120kg(术者和第二助手向下用力,借助医生本身的体重,又便于用力,一般是可以抵抗住这一杠杆力的。连续4~5次就要休息1~2分钟)。
    由于这样强大的支点力,通过肌肉传递,直接作用于后纵韧带两侧的纤维环,推动其还纳。
    其次,这种复位法,使椎间盘上下的椎体对椎间盘产生了1种连续的活动着的剪力,这种剪力加上两侧的支点力,强迫椎间盘还纳。
    另外,这种复位法使腰椎做连续的过伸运动,使患椎周围的软组织得到松解,使前纵韧带被拉长,这样还纳的椎间盘就不会受到迫使椎间盘后突的剪力的作用。术后,护理上所采取的一系列使还纳的椎间盘不再后突的措施,保证了复位的效果,一般不需做第2次复位治疗。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及消炎止痛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
二、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
    第十一节臀上皮神经卡压症
【诊断依据】
  一、有腰臀部闪、挫、扭伤史或慢性劳损史。
  二、多发生于中年以上患者,一侧腰臀部刺痛或酸痛,急性扭伤疼痛较剧,可有下肢牵扯样痛,但多不过膝,弯腰明显受限。
三、在髂嵴最高点内侧2cm~3cm处压痛明显,局部可触到条索样硬结。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对臀肌筋膜粘连点进行松解剥离。
    (二)操作常规
    1、患者呈俯卧位置于治疗台上。
    2、局部行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3、在臀上皮神经人臀点等压痛部位进针刀,刀口线同臀上皮神经平行。针刀进皮肤后缓慢进针刀,到臀肌筋膜时,手下有韧感,先纵行剥离,刀口线不变再横行剥离。
  (三)注意事项
  针刀进入皮肤后,应缓慢进针刀,避免损伤臀上皮神经。
  二、手法治疗
  术毕,对病灶处及臀上皮神经分布区行点揉法,理顺法。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及消炎止痛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活动正常。
  二、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改善,局部仍有部分疼痛。
    第十二节臀大肌损伤
【诊断依据】
  一、有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史。
  二、臀部及大腿上外侧疼痛,活动时易疲劳。
  三、大转子下外方偏后,股外侧肌后缘有明显深压痛。可出
现臀部萎缩或无力。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针刀松解臀大肌附着处的软组织粘连。
    (二)操作常规
    1、患者呈俯卧位置于治疗台上,定点。
    2、局部行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3、针体与皮肤垂直,刀口线与臀大肌肌纤维方向一致,刺入直达髂后上棘外缘,骶骨部外缘或股骨臀肌结节,对粘连点行切开、纵行、横行剥离,感刀下有松动出针刀,压迫止血。
  (三)注意事项
  因臀大肌止点较广泛,注意松解范围。
  二、手法治疗
  术毕,对病变区行弹拨、点揉法等。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及消炎止痛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活动正常,无不适。
  二、好转:症状与体征改善,仍有部分症状。
    第十三节臀大肌挛缩症
【诊断依据】
  一、有慢性损伤、药物刺激或局部感染病史。
  二、患肢外展、外旋、站立或行走时呈“外八字”步态,跑步时更为明显,髋关节前屈内收,骨旋受限,中立位髋关节前屈小于30°,只有再大腿外展、外旋时,才能蹲坐,行走时不能跨大步。
  三、下蹲时臀部出现局部性凹陷或斜形软组织凹陷带。
  四、局部有硬韧的挛缩囊带或包块,有“尖臀部”。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针刀松解、切开挛缩的臀大肌纤维或腱膜。
  (二)操作常规
  1、患者呈俯卧位置于治疗台上,定点;
  2、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3、针体与皮肤垂直,刀口线与臀大肌肌纤维方向一致,刺入直达髂后上棘外缘,骶骨部外缘或股骨臀肌结节,对粘连点行切开。纵行、横行剥离,感刀下有松动出针刀,压迫止血。
  (三)注意事项
  因臀大肌止点较广泛,注意松解范围要彻底。
  二、手法治疗
  术毕,对病变区行弹拨法、点揉法等。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及抗感染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活动正常,无不适。
    二、好转:症状与体征改善,仍有部分症状。
    第十四节臀中肌损伤
【诊断依据】
    一、有损伤史。
    二、臀中肌附着区有疼痛和压痛,梨状肌无压痛,患侧下肢或有轻微痛麻感觉;让患侧下肢主动做外展运动,引起疼点处疼痛加剧,为臀中肌损伤单纯型。
    三、臀中肌附着区有疼痛,压痛,位置偏于下侧,且梨状肌表面投影区也有疼痛和压痛(臀裂上端和患侧髂后上棘连线中点与同侧股骨大粗隆连线,即为梨状肌的表面投影),痛点和臀中肌上的痛点相邻,且两痛点模糊不清,很难分清,连成一片,做梨状肌牵拉试验引起疼痛加剧,下肢麻木感不明显,即为臀中肌损伤的臀梨综合型。
    四、臀中肌附着区有疼痛和压痛,并牵涉下肢沿坐骨神经干痛麻不适。梨状肌表面投影区有疼痛,并可引起下肢沿坐骨神经干痛麻加剧。患者走、站均感下肢疼痛不适,此为臀中肌损伤混合型。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松解变性挛缩的臀中肌。
    (二)操作常规   
    患者侧卧治疗床上,患侧朝上,健侧朝下,健侧腿伸直,患侧的膝关节屈曲。
    单纯型   
    单纯型的损伤点大多在臀中肌的起点。压痛点即为进针刀点,刀口线和臀中肌纤维走行平行,针体和髂骨面垂直刺入,达骨面,先纵行剥离,后横行剥离。
  臀梨综合型
  先在臀中肌本身的痛点进行针刀手术,方法和单纯型同。另外,以梨状肌的压痛点为进针刀点,刀口线方向和梨状肌走行方向平行,针体和臀部平面垂直,达梨状肌肌腹,沿梨状肌纵轴,先纵行剥离,然后作切开剥离1~2下,出针。
    混合型
    第一步治疗同臀梨综合型,然后在臀中肌和梨状肌压痛点之间,二痛点连线之中点进针刀,刀口线方向和臀中肌纤维方向平行刺入,达骨面,纵行剥离2~3下、出针。然后做一下梨状肌牵拉试验。
  (三)注意事项
  臀部神经、血管丰富,勿损伤,术后应常规压迫针孔1分钟。
  二、手法治疗
  患者仰卧位,患侧下肢屈髋屈膝,医生将手压在膝关节髌骨下缘,向对侧肩关节猛压一下即可。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
  二、好转:症状一体征基本消失。
    第十五节梨状肌综合症
【诊断依据】   
  一、有外伤史。妇女盆腔炎史,慢性劳损史;
  二、臀股后侧疼痛,可放射至整个下肢。髋内旋。内收或腹压增高时,可使症状加重;
    三、急性损伤可有臀部肌肉紧张或痉挛,局部肿胀;慢性期可有肌肉萎缩,或有轻度弥漫性肿胀,梨状肌投影区可有明显深压痛,疼痛可放射至下肢或阴部。局部可触及弥漫性钝厚感、或条索状物。直肠检查或阴道检查,可发现梨状肌紧张或变粗变硬,可骨盆壁加压,可引起典型的压痛;
    四、梨状肌试验阳性,Pace试验阳性。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刺激水肿、紧张的梨状肌或切断部分紧张、挛缩的梨状肌纤维。
    (二)操作常规
    1.侧卧位患侧在上。定点;
    2.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
    刀口线应与坐骨神经方向一致,针体与臀部平面垂直。
    3.刺入皮肤后,摸索进针,若患者有刺痛感,电击感受,出现避让反应,可能是针刀触及神经、血管,应迅速将上提1~2mm,可旁移动2mm,继续进针,待患者诉有明显酸胀感时,说明针刀已达梨状肌变部位。先纵行疏通剥离,后横行摆动,如刀下紧涩、绷紧感,可切开剥离。
  (三)注意事项
  切勿盲目进针,防止损伤坐骨神经肌梨状肌周围的神经、血管。如髂后上棘与股骨大转子连线上的上、中1/3交界处,是臀上血管和神经出盆点的体表投影。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
  二、好转: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活动稍感疼痛。
    第十六节坐骨结节滑囊症
【诊断依据】
  一、长期坐位工作史,蹲伤史;
  二、臀部接触硬椅面的部位疼痛。坐时尤甚;
  三、疼痛部位多可触及边缘清晰的椭圆形肿块与结节粘连在一起,压之疼痛;
    四、屈膝屈髋动作时,可因挤压、牵扯滑囊而引起疼痛。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切开变性滑囊壁减压。
    (二)操作常规
    1.取侧卧弓身屈膝屈髋位,患侧在上。定点;
    2.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洞巾;
    3.刀口线与下肢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坐骨结节面刺入,摸索进针,针刀达骨面,十字切开滑囊壁。
  (三)注意事项
  该滑囊若为急性化脓性感染,需切开引流。
  二、手术治疗
  起针后,推压,揉按坐骨结节部位,屈膝屈髋活动几下。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及抗感染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二、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久坐及局部按压时稍感疼痛。   
    第六章下肢部
  &nb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版权所有: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培训学校  京ICP备19014186号
咨询电话:400-6666-810 / 010-80725466 /80725478 / 52573160     传真:010-64124241  Email:790855106@qq.com
地址:北京针刀总医院内(昌平区天通苑西三区26号楼16门) 邮编:1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