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手托住颌颊部作一个复位力点,缓慢使头部旋转至最大角度时,托颌颊部的手和固定错位支点拇指同时稍加力(闪动力)按压,常可听到关节复位声。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予以活血化瘀及消炎止痛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颈部活动正常。
二、好转:症状减轻,颈部活动仍有不适。
神经根型颈椎病
【诊断依据】
一、一侧或双侧手臂麻木无力、疼痛,伴颈部活动受限。
二、皮肤感觉障碍,呈节段性分布,肱二、三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力、肌张力减低,肱二头肌、上肢前臂肌、大小鱼际,骨间肌可有轻、中度萎缩。
三、颈肩痛沿颈神经向上肢和手部放射,严重者呈针刺电击样
四、颈后部酸痛不适、反复发作,劳累或受凉易诱发。
五、椎间孔压痛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六、颈椎X线检查:可见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骨质增
生,颈椎生理弯屈变直,反弓“S”形或成角,项韧带钙化等。
七、应排除前斜角肌综合症。颈肋或胸腔出口综合症。
八、必要时造影。CT检查及MR扫描。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经针刀手术松解剥离粘连的软组织后,解除骨关节软组织对神经血管的压迫。
(二)操作常规
同颈型颈椎病
(三)注意事项
同颈型颈椎病
二、手法治疗
同颈型颈椎病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予以活血化瘀及消炎止痛治疗。
四、康复治疗
1.颈围限制颈部活动。
2.颈椎牵引
取坐位或卧位,从小剂量,每日半小时3kg开始逐渐增加到6kg~12kg每日一小时,也可采用自体悬吊牵引,每日一次,每次5min~10min。
3.推拿按摩
4.功能锻炼:作前屈后伸,左右侧弯等。
【疗效评估】
一、治愈:疼痛消失,感觉反射,肌力等恢复正常,能参加劳动和工作。
二、好转:疼痛缓解,感觉反射,肌力等有所恢复,仅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
(3)椎动脉型颈椎病
【诊断依据】
一、多见于中老年人,病程缓慢,无明显外伤史。
二、有持续性头痛(或偏头痛)头昏、耳鸣、恶心、呕吐或出现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
三、椎间孔压缩试验阳性,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四、颈椎X线检查,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椎体移位或颈屈异常。
五、椎动脉造影可见椎动脉受压变细或完全梗阻。
六、多普勒、B超可见椎动脉走行变异,管径变小,每分钟流量减少等。
七、CT、MRI扫描及数字缩影可明确诊断。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针刀剥离锥体外小关节周围变性、粘连软组织,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刺激症状。
(二)操作常规
同神经根型颈椎病
(一)注意事项
同神经根型颈椎病
二、手法治疗
同颈型颈椎病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予以活血化瘀及消炎止痛治疗,康复治疗。
【疗效评估】
一、治愈: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
二、好转:可参加劳动和工作。
(4)交感型颈椎病
【诊断依据】
一、常伴有颈椎病,神经根型的症状及阳性体征。
二、有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的症状。如:视力模糊、流泪、头痛、眩晕、心动过速或缓慢,血压增高,耳鸣、耳聋。
三、可有血管扩张现象,出现手指发红、发热或感觉过敏,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闭眼两足尖并拢时病人站立不稳,枕大神经压痛等。
四、X线拍片显示:颈椎变直,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椎间孔变小,钩椎关节骨刺形成。
五、CT、MRI扫描、椎动脉造影,提示椎动脉孑L缩小、椎动脉受压。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松解压迫椎动脉的软组织,治疗无效或有明显手术指征的,应考虑手术等其它疗法。
(二)操作常规
同神经根型颈椎病
二、手法治疗
同神经根型颈椎病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予以活血化瘀及消炎止痛治疗。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消失,参加工作和劳动。
二、好转:症状减轻或稳定,仅能参加轻工作。
(5)脊髓型颈椎病
【诊断依据】
一、多见于中老年人。
二、早期单侧或双侧下肢发紧、手部无力甚至四肢瘫痪,常 并发头痛、眼痛、耳痛等。
三、躯干与下肢不规则的感觉障碍。
四、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并有病理反射。
五、重者可踝阵挛,站立或行走困难。
六、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椎间隙变窄,椎间关节移位、椎体 后缘及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缩小。
七、CT、MRI扫描可以提示硬膜囊,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
八、脑脊液动力学检查显示部分或完全梗阻,脑脊液蛋白量中等增加。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针刀松解剥离颈后软组织、小关节周围病损粘连点,解除对脊髓的压迫。
(二)操作常规
同颈型颈椎病
(三)注意事项
1.针刀剥离时应紧贴骨面施术,切勿过深,定点要准确,操作手法要轻稳。
2.经治疗无明显疗效,或有明显手术指征时,应考虑手术及其它疗法。
二、手法治疗
同颈型颈椎病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予以活血化瘀及消炎止痛治疗。
四、康复治疗
1.如有颈椎移位,正骨后,颈围固定。
2.牵引推拿可加重症状,应避免使用。
3.其他同神经根和颈型颈椎病。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能独立行走或参加一般性工作。
二、好转:症状有改善,但不能参加工作。
(6)颈椎小关节紊乱症
【诊断依据】
一、有长期低头工作的劳损史,或有颈部过度前屈,过度扭转的外伤史;
二、颈部有酸痛不适感,项韧带及两侧有压痛点;
三、触诊可有颈椎侧弯;
四、颈部活动受限僵硬、颈后部有固定压痛点,颈部活动时有小关节弹响声,颈部可触及条索状、结节状、粘连增厚点;
五、X线片显示:生理屈度变直,颈椎前凸减少或消失或反屈线,或椎间隙后缘增宽,椎体可侧方移位。X线侧位片显示双边影。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针刀松解病变的软组织。
(二)操作常规
1.患者坐位或俯卧位,头前屈,定点;
2.根据影像学检查,结合手术部位检查确定松解剥离点;
3局部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4.病灶通常在颈椎横突和小关节旁,棘突:①在病变椎体两棘突间,针刀与颈后中线平行,针身与体面垂直,加压进针刀,先纵行剥离2~3刀,再将针身向下倾斜刺,沿上位棘突下缘纵行剥离2~3刀出针。②病变在颈椎小关节压痛处或粘连结节处,同上法针刀,达骨面将针刀退出1mm左右纵行疏通剥离,再调整刀口90°横行剥离2~3刀针。针刀剥离出针后要无菌敷料覆盖。
(三)注意事项
1.手持针刀必须要有支点。
2.定点要准确。
3.病变的松解剥离范围切勿过大、过深。
4.要熟悉解剖位置,防止损伤神经和血管。
二、手法治疗
针刀术后立即配合手法正骨复位纠正失稳的锥体小关节。
颈椎错位仰卧位手法:
病人仰头先做颈后部肌群放松手法。术者一手托住病人下颌,另一手托住枕部,在轻度拔伸下,将其头部作上仰,侧转缓慢摇动2~3下,让病人头部充分放松,待头部侧转至较大幅度时,术者双手稍加有限的抖动,不必复位的弹响声,手下有滑动感。
复位原则:先向健侧复位,后向患侧复位。
颈椎错位仰卧位手法:
病人仰卧,先做颈后肌群放松手法,随后术者一手托住病人下颌,另一手托住枕部,在轻度拔伸下,缓慢摇动2~3下,让病人充分放松。如:上段颈椎错位,前屈约5~10°,中段颈椎错位前屈约15~20°,下段颈椎错位前屈约25~35°,术者一手轻拿病人颈后部,拇指按于错位颈椎横突处下方,作为固定的支点,另一手托住颈颊部作为复位力点,缓慢使头部旋转至最大角度时,托颌颊部的手和固定错位支点的手稍加用力抖动。同时用固定的拇指加力按压(常可听到复位声)即可复位。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予以活血化瘀及消炎止痛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颈部活动功能正常。
二、好转:症状有改善,颈部活动功能稍受限。
第二章肩背部
第一节肩胛提肌损伤
【诊断依据】
一、急性损伤史或慢性劳损史。
二、肩胛提肌的起点或止点处有压痛,尤以肩胛骨内上角有压痛点。
三、在颈1~颈4横突处可有压痛点。
四、上肢后伸,并将肩胛上提或内旋,引起疼痛加剧,或不能完成此动作。
五、颈、肩胛骨X光片,排除骨异常。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对肩胛提肌起止点采取减少张力为主,分离粘连为辅的针刀微创手术。
(二)操作常规
患者静坐低头。
如压痛点在肩胛骨内上角的边缘,将刀口线方向和肩胛提肌纵轴平行,针体和背平面成90°角刺入(俯卧位或坐位微前曲),达肋骨面。先纵行剥离,后将针身倾斜,使其和肩胛骨平面成130°角。刀刃在肩胛骨边缘骨面上作纵向切开剥离,l~2次即可出针。
如压痛点在颈椎横突,在颈椎横突部进针刀,刀口线方向和颈椎纵轴平行刺入,达横突尖部时,先作纵行剥离,再作横行剥离(刀口线始终在横突尖部骨面上活动)。
(三)注意事项
1.在肩胛骨内上角进针刀时,针刺范围不能过大、肩胛骨缘较表浅,应紧贴骨面延长,不能过深,防止超过肋间误人胸腔。
2.在颈椎横突处进针刀时进针点应选择横突后结节外端,不可向内偏,应紧贴骨面施术,以防伤及椎动脉及神经。
3.操作要轻柔,同时注意患者感觉。
二、手法治疗
术毕,医生一手压住患侧肩部,一手压于患侧枕部,牵拉肩胛提肌1~2次。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予以活血化瘀及消炎止痛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颈肩部活动功能正常。
二、好转:症状有改善,颈肩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
第二节 冈上肌损伤
【诊断依据】
一、多发于中年体力劳动者,有肩部劳损或外伤史,或感受风寒湿邪病史;
二、肩外侧肱骨大结节处有明显压痛,或肩峰下压痛。疼痛弧是本病的特点,即在肩外展60°~120°时疼痛加重,不到60°或超过120°以上疼痛消失;
三、慢性损伤者,起病缓慢,但在着凉或外伤后疼痛加剧,疼痛可放射到颈项及臀部;
四、x光片示部分患者肱骨大结节处可有钙化影。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对冈上肌起止点粘连进行松解、减张。
(二)操作常规
适应于陈旧性冈上肌损伤。损伤1个月以后,即为陈旧性的,时间越久,治疗效果越明显。
患侧上肢外展90°,选好进针刀点,在冈上肌止点肱骨大结节压痛点处,将刀口线和冈上肌纵轴平行刺入(肱骨大结节位于肩关节外侧缘,后上方),达骨面,针体与上肢呈135°角。先纵行剥离,再横行剥离。
若病变在冈上窝,患者坐位,稍弯腰,上肢自然下垂放于大腿上,针刀体和背平面呈90°角。刀口线和冈上肌纤维走向平行刺入,深度达骨面。先纵行剥离,后横行剥离,若痛点面积较大,刀锋可提至皮下,将针体和背平面呈45°角。沿肌纤维垂直方向移动0.5cm,再刺至骨面。先纵行后横行剥离,出针。压迫针孔片刻,创可贴外敷,无菌纱布覆盖,胶布条粘贴。
(三)注意事项
在冈上窝处松解时,针体要与局部皮肤垂直,从肩胛冈上方刺入,深达冈上窝骨面,剥离时针禁向外斜刺防止离开骨面,以防伤及肩胛上神经及肩胛横动脉,或刺入胸腔。
二、手法治疗
针刀术后,患者正坐位,在肩关节下垂并稍内收的姿势下,稍外展肩关节,医生一手托肘上部,一手在冈上肌处用大拇指作按压1~2次,并过度内收患侧上肢1次,以牵拉冈上肌。
另一法:患者正坐位,医生立于患者患侧与患者并排,面向前。医生以左手前臂自后侧插于患者腋下,右手持患者手腕,两手做对抗牵引。牵引时,将前臂向前旋转,徐徐下落。医生两膝分开屈曲,将患侧腕部夹于两膝之间。同时,医生用插于腋下的左前臂将患者上臂向外侧牵拉,使肱骨大结节突出。用右手拇指掌面压于肱骨大结节前下方,用力向后上部按揉、弹拨冈上肌肌腱。在此同时,两腿松开夹住的手腕,医生两手握住患者手腕向上拔伸,分别向前、后活动其肩关节2~3次。
对急性期疼痛的患者,手法宜轻柔缓和,以活血止痛,待疼痛缓解后,再按上法治疗。治疗后应嘱患者主动作肩关节的功能锻炼。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予以活血化瘀及抗感染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肩部活动功能正常。
二、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肩部活动功能改善。
第三节肩峰下滑囊炎(三角肌滑囊炎)
【诊断依据】
一、有急性损伤史或慢性劳损史;
二、肩外侧疼痛,疼痛部位常在三角肌压域,肩关节外展外旋时疼痛加剧 ,静息痛。
三、在肩峰下及三角肌的中上部前缘可出现轻度肿胀,或可摸到条索状物。
四、疼痛可向肩胛部,颈部及手部等处放射。
五、X光片示,当囊壁增生增厚时,X片可见三角肌下有密度增高影。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刺动肩峰下滑囊,减张减压。
(二)操作常规
1.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取坐位时,患肢自然下垂于身侧。取侧卧位,患肢在上,肘关节屈曲呈90°,置于胸前。定点;
2.局部行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3.在肩峰下,三角肌的中上部前缘病变点处进针,针体与局部皮肤呈90°,刀口线平行于三角肌肌纤维走行方向,刺入到滑囊,行“十字”切开通透剥离出针,按压针孔。
(三)注意事项
1.出针按压,防止深部出血。
2.针刀治疗时,不可将肩关节置于外展内旋位。
二、手法治疗
先以轻柔法放松肩部,继用旋肩法使滑膜囊在肩峰、三角肌、肱骨头间进行间接按摩。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及抗感染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二、好转:症状体征明显缓解。
第四节冈下肌损伤
【诊断依据】
一、劳损史或受凉史;
二、肩背部和上臂酸胀不适、疼痛、肩部内收外展及旋转活动受限;
三、冈下窝压痛并可触及块状或条索状物。肱骨大结节处可有压痛;
四、肩外展、内旋牵拉冈下肌时疼痛加重:内收、外旋抗阻力试验阳性;
五、X光片示可排除骨性病变;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针对冈下肌起止点行松解剥离、减张。
(二)操作常规
(一)如疼痛在冈下窝
让患者正坐,弯腰,两肘撑在两膝上,在冈下窝取2~3个进针刀点,刀口线和冈下肌肌纤维平行,针体和肩胛骨平面成90°角刺入,达骨面后,先纵行剥离,后横行剥离。如粘连严重,作切开剥离;粘连面积较大,作通透剥离。
(二)如痛点在肱骨大结节的冈下肌止点
让患者正坐位,背微屈,两上肢肘部自然放于胸前桌上,在肩部后上方压痛点处取两个进针点,两点沿肌纤维走向纵行排列。两点距离不超过1cm,一点在肌腱上,一点在冈下肌腱下滑囊,刀口线和冈下肌纤维走向平行,针体和上臂背面呈135°角刺入。上点先纵行剥离,后横行剥离,下点作切开剥离。
(三)如纯粹是肌腱部损伤,冈下肌腱下滑囊未损伤,压痛点局限,下点可不取。
二、手法治疗
针刀术后,一手握住患侧手腕向对侧偏下方用力牵拉,另一手用力下压患侧冈下肌。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肌消炎止痛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肩关节活动功能正常;
二、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第五节小圆肌损伤
【诊断依据】
一、有外伤史或劳损史;
二、肩后部肌患肢酸胀不适,患肢无力;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