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注意事项
1、此处神经血管较密集,针刀应刺之豌豆骨、大多角骨、钩骨等骨面沾边切割,避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
2、手术中要时常询问针感,出现异常,立即移动刀锋。
二、手法治疗
针刀术后,患者正坐,前臂于旋前位,手背朝上。医生双手握患者掌部,右手在桡侧,左手在尺侧,而拇指平放于腕关节的背侧,以拇指指端按于腕关节背侧。在拔伸情况下摇晃关节。然后将手腕在拇指按压下背伸至最大限度,随即屈曲,并左右各旋转2~3次。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及抗感染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腕关节疼痛消失,活动正常,无感觉异常。
二、好转:疼痛减轻,活动尚可,部分感觉异常。
第十节腕背伸肌腱鞘囊肿
【诊断依据】
一、有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史,以中青年女性较多见。
二、腕背部有肿块、酸胀不适,有些患者腕关节疼痛。
三、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压之坚硬有酸胀感。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切开囊肿壁,排除囊液。
(二)操作常规
1、患腕呈旋前微掌屈位置于治疗台上,定点。
2、局部行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3、在囊肿中部,针刀刀口线平行肌腱进针,纵行,横行将腱鞘切开数刀,压迫止血,出针。
(三)注意事项
避免损伤施术部位的健康组织。
二、手法治疗
术毕,医者双手拇指重叠按压囊肿部数下后,加压包扎。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及消炎止痛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
二、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
第十一节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诊断依据】
一、有手部劳损病史,多见于妇女及手工劳动者,好发拇、中、无名指。
二、手指疼痛、手指活动不灵活,有弹响声,晨起或劳累后症状明显。
三、掌指关节掌侧压痛,可触及结节。
四、手指过伸试验阳性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松解肌腱上的硬结,切开部分狭窄的纤维鞘。
(二)操作常规
患侧掌心向上平放于治疗台上,在患指掌侧指横纹触到硬节处,或压痛点处即为进针刀点。针体和手掌面呈90°角,刀口线与屈指肌腱平行刺入,达骨面。先作切开剥离,再作纵行或横行剥离。若有硬结则用切开剥离。
(三)注意事项
1、针刀治疗时一定要准确定位,勿偏离掌、指骨中线,以免损伤神经、血管。
2、治疗时应注意松解部位的解剖层次,切割鞘韧带时,针刀不可刺入太深而造成肌腱的损伤。
二、手法治疗
术毕,过度掌屈背伸手指二、三下。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及抗感染治疗。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手指活动自如,无弹响。
二、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手指活动时有轻微弹响。
第五章腰臀部
第一节棘上韧带损伤
【诊断依据】
一、有明显的外伤史和长期低头弯腰的劳损史。
二、以脊柱酸痛为主,腰背困乏僵硬,疼痛可向颈部或骶部扩散。有些患者伴有神经症状,以胸3至腰3处损伤为多。
三、棘突上下缘及顶部压痛及钝圆感,胸椎以3~5棘突压痛多见,腰椎可在1~4棘突上有压痛。
四、拾物试验阳性.
五、X线片示胸椎、腰椎后关节紊乱。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对棘突上的变性棘上韧带松解,对伴发的滑囊切开剥离。
(二)操作常规
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在离压痛点最近的棘突顶上进针刀,刀口线和脊柱纵轴平行,针体和背面成90°角,达棘突顶部骨面。
将针体倾斜,如痛点在进针点棘突上缘,使针体和下段脊柱成45°角,如疼痛在进针点棘突下缘,使针体和上段脊柱成45°角,再斜刺约4mm左右,先纵行剥离,然后沿脊柱纵轴使针体向相反方向移动90°,使其与上段脊柱或下段脊柱成45°角,刀锋正对棘突的上、下角,在棘突顶部上下角的骨面上纵行疏剥,再在骨面上横行剥离1~2下,刀下如果遇有韧性硬结,则纵行切开,出针。
(三)注意事项
1、针刀不可刺入棘间隙,以免损伤健康组织。
2、注意工作姿势,改善不良习惯。
二、手法治疗
脊柱过度屈曲1~2次即可。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及消炎止痛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
二、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
第二节腰段棘间韧带损伤
【诊断依据】
一、有脊柱外伤史及慢性劳损史。
二、腰背部疼痛,特别是下腰部酸痛无力、行走时脊柱有僵硬感。
三、棘突间有深在性胀痛,但压痛不明显。
四、脊柱微屈被动扭转脊柱,引起疼痛加剧。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将粘连松解,瘢痕刮除。
(二)操作常规
患者俯卧治疗床上,脊柱微屈。在患者自诉疼痛的棘突间隙进针刀。刀口线和脊柱纵轴平行,针体与进针刀平面垂直刺入1cm左右,当刀下有坚韧感,患者诉有酸胀感时,即为病变部位,先纵行剥离1~2下,再将针体倾斜和脊柱纵轴成30°角,在上一椎骨棘突的下缘和下一椎骨棘突的上缘,沿棘突矢状面纵行剥离,各2~3下,出针。
(三)注意事项
1、术毕刀口处压迫30秒-1分钟,防止出血造成棘间血肿。
2、针刀切勿过深,误伤黄韧带脊髓及马尾神经。
二、手法治疗
术毕,诉患者立正,助手双手压住患者双膝,术者一手搂住患者腹部,一手压在患者背部,诉患者自行弯腰至最大限度时,术者压于患者背部的手突然用力下压,反复2~3次。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及消炎止痛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左右转腰及弯腰活动自如。
二、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左右转动时稍感疼痛。
第三节腰肋韧带损伤
【诊断依据】
一、有外伤史和劳损史。
二、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呈僵硬态,如双侧损伤,患者行走呈鸭步态。
三、在第5腰椎横突外侧缘髂嵴处或十二肋下缘,第1腰椎横突外侧有压痛。
四、拾物试验阳性,X线无异常发现。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松解髂嵴处或12肋的软组织粘连,切断部分紧张挛缩的腰肋韧带。
(二)操作常规
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以髂嵴或十二肋压痛点为进针刀点。
若压痛点在十二肋,则在十二肋压痛点上缘处,刀口线和腰椎纵轴成15°角,与进针刀处平面垂直刺入,达骨面,然后,将刀口移至十二肋下,刺入1~2mm,沿刀口线纵行剥离2~3下,刀口线方向不变,将针体向下倾斜和肋平面成150°角,在十二肋下缘骨面上先行纵剥离1~2下,再横行剥离1~2下,出针。
若压痛点在髂嵴,刀口线和腰椎纵轴呈15°角,针体和髂骨面成90°角刺入,达骨面,然后,将针体倾斜和髂骨呈60°角,刀口线方向不变,刺入髂骨嵴上缘,再刺入3mm左右,先纵行剥离2~3下,然后再将针体倾斜,刀口线方向不变,使和髂骨呈150°角,在髂嵴上缘骨面上纵行剥离2~3下,再横行剥离2~3下,出针。
(三)注意事项
进针达骨面后,剥离时刀口不能离开骨面,切勿过深误伤腹腔脏器和重要器官。
二、手法治疗
捏拿,疏顺损伤的软组织,协助病人作过度弯腰(左右侧弯),每日1~2次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及抗感染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腰部活动自如。
二、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腰部活动稍感不适。
第四节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
【诊断依据】
一、有外伤或劳损史。
二、腰痛或向臀部放散,弯腰后直起困难,不能久坐、久立,严重时行走困难。
三、在第3腰椎横突尖部单侧或双侧有敏感局限性的压痛点,位置固定不移,且可触到较长的横突。
四、屈躯试验阳性。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针刀松解腰三横突尖部的粘连、瘢痕组织,使第三腰椎横突末端力学平衡得到恢复。
(二)操作常规
在发作期和缓解期均可用针刀治疗,在第3腰椎横突尖部(即压痛点处),常规消毒以刀口线和人体纵轴线平行刺入,当针刀刀口接触骨面时,用横行剥离法,感觉肌肉和骨尖之间有松动感就出针,以棉球压迫针孔片刻。炎症严重者,应用25mg强的松龙和20mg普鲁卡因在剥离处作封闭。一般1次治疗即可痊愈,如1次还没有完全治愈,尚存余痛,在5天后再作1次,最多不超过3次。如果是横突后板损伤,应用平刃针刀在后板铲切。
(三)注意事项
操作时刀口不能离开骨面,防过深误伤腹腔脏器。
二、手法治疗
患者立于墙边,双足跟抵墙,医生一手托住患侧腹部令其弯腰,另一手压住患者背部。当患者弯腰至最大限度时,突然用力压背部1次,然后让患者作腰部过伸。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及消炎止痛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腰部活动自如。
二、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弯腰时稍感疼痛。
第五节骶棘肌下段损伤
【诊断依据】
一、腰骶部有劳损史或暴力损伤史。
二、骶骨甲或髂骨背部骶棘肌附着点处疼痛,且有压痛点。
三、腰椎横突尖部或棘突下缘有疼痛和压痛(第3腰椎横突除外,因第3腰椎横突尖部损伤最常见,已单独列一节叙述。但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也属于骶棘肌下段损伤的范围)。
四、拾物试验阳性。
五、让患者主动弯腰会使上述一些痛点疼痛明显加剧。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松解病变部位软组织的粘连。
(二)操作常规
让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肌肉放松。
若骶髂部有压痛,以压痛点为进针刀点,刀口线和骶棘肌纵轴平行,达骨面,先纵行剥离,再横行剥离。出针。
若腰椎横突部有压痛,以有压痛的腰椎横突尖部为进针刀点,刀口线和骶棘肌纵轴平行,达横突尖部骨面,先纵行剥离1~2下,再横行剥离,刀锋达横突顶端,沿横突顶端骨面下剥,将肌肉和筋膜纵横突尖部骨平面和横突顶端骨面上铲剥下来。如在横突尖部骨面上有韧性结节,即将其纵行切开。出针。
若腰椎棘突下缘有痛点,以痛点为进针刀点,沿棘突顶端骨面下缘进针刀,达棘突顶端平面下约0.5cm,先纵行剥离1~2下,再将针体沿脊柱纵轴倾斜,使和下段脊柱纵轴呈30°角,在棘突下骨面上先纵行剥离,再横行剥离。出针。
(三)注意事项
剥离时刀口不能离开骨面,切勿过深误伤神经和血管。
二、手法治疗
腰部过度屈曲1~2次。捏拿、疏顺损伤部位。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淤及抗感染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
二、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
第六节髂腰韧带损伤
【诊断依据】
一、有腰部的外伤史或劳损史。
二、第5腰椎两侧或一侧深在性压痛,患者能说出疼痛部位,但明显疼痛点不清,弯腰、侧屈、内旋、外旋活动受限;
三、在第4腰椎和第5腰椎外侧缘和髂骨内嵴之间的髂腰角处有深在性压痛。
四、令患者正坐,向患侧背后转身,引起髂腰韧带处疼痛加剧。
五、排除其他疾病。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针刀松解髂腰韧带起止点的粘连、瘢痕组织。
1、让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肌肉放松。定点;
2、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
3、如痛点偏向于第4、5腰椎横突,以第4、5横突为依据,从横突末端的骨平面进针,刀口线和骶棘肌平行,针体和背平面垂直刺入。当刀锋到达横突骨平面后,将刀口线转动90°左右与横突的纵轴平行,将刀锋滑到横突顶端,并使针体沿横突纵轴线向外侧倾斜,使针体与腰外侧平面呈30°角,先纵行剥离,再横行剥离,然后,将刀口线转90°,作切开剥离一、二刀出针,盖上无菌纱布方巾后,一手固定患侧髂嵴处,令患者向健侧过度侧屈2~3次即可。
如痛点偏于髂嵴,以靠近痛点的髂骨边缘为进针点,使刀口线与进针点和第5腰椎横突的连线平行,使针体和进针部的皮肤平面垂直刺入,深达骨面后,使刀锋滑至髂嵴边缘的内唇。然后使针体沿刀口线方向向第5腰椎横突方向倾斜,使针体与内侧皮肤平面成15°角,令刀锋紧扣髂嵴边缘内唇的骨面,先纵行剥离,再横行剥离,然后将刀口线转动90°,作切开剥离2、3刀出针。
二、手法治疗
用拇指按压第5腰椎患侧,嘱患者向对侧过度弯腰数次。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淤及抗感染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五、注意事项
进针刀后使刀口始终紧贴横突和髂骨边缘的骨性组织,不可向深部刺入,以免损伤重要神经和血管。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
二、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
第七节慢性腰肌筋膜损伤
【诊断依据】
一、少数患者有急性外伤史,多数患者有慢性劳损史
二、疼痛多为隐痛,时轻时重,劳累后加重,休息缓解;腰背酸痛、发僵;喜双手捶腰以减轻疼痛。
三、触诊可有局限性压痛点,或检出痛性筋结或条状筋囊;部分患者可有皮肤增厚,提捻皮肤有橘皮样感,但局部腰痛不明显。
四、背肌牵拉试验阳性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针刀松解,剥离粘连结疤的腰肌筋膜。
(二)操作常规
1、病人俯卧位。定点。
2、局部行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3、针体垂直进针,刀口线与痛点肌纤维、血管、神经走行平行,针体与皮肤呈90°,刺达增厚的浅层筋膜切开剥离。
(三)注意事项
针刀刺入不能过深,以免损伤正常组织。
二、手法治疗
用分筋、理筋、弹拨、提揉、挤压、叩击等减轻疼痛。舒筋活血、防止粘连。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及消炎止痛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腰部活动自如。
二、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腰部活动稍感不适。
第八节腰椎滑脱症
腰椎滑脱包括椎弓峡部裂及峡部不连等先天性椎体移位及椎弓骨折所引起的真性滑脱,和由小关节病损及椎弓的假性滑脱,对后者针刀治疗疗效较好。
【诊断依据】
一、腰痛绵延不止,稍负重疼痛加剧。腰前后屈受限,直腿抬高试验(十)。
二、罹患椎骨棘突向前凹陷,棘突两侧有压痛,且往下腰、臀部及下肢放射。
三、x线腰椎正位片无异常,侧位片示腰椎椎前角或后角连续中断、屈曲,椎体前移,椎体前缘唇样增生,后关节脱位,无椎弓裂及峡部不连。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针刀松解,剥离粘连结疤的腰肌筋膜,以恢复腰椎力的动态平衡。
(二)操作常规
1、病人仰卧位,定点;
2、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
3、在罹患椎骨棘突的上下间隙各取一点进针刀,将棘间韧带做切开松解术,在此两进针刀点向两侧旁开2cm左右,选4个进针刀点(即在横突之间),刀口线和脊柱纵轴平行进针,达到横突平面之后,调转刀锋,约和脊柱纵轴成90°角,做切开剥离,即将横突间肌、横突间小韧带松解。
(三)注意事项
1、操作时一定要用力柔缓,不可粗糙行事;
2、术后一定要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才能保证周围软组织得到充分修复,增加复位成功率;
二、手法:
患者仰卧治疗床上,两手重迭平放于小腹部位(需正对前移之椎体)、令患者屈髋屈膝,臀部稍稍抬离床面,以移位椎体之上一椎体做支撑点。术者屈左肘,以前臂按压于患者胫骨结节下缘,右手搀扶患者双足跟部,使双膝关节齐平,嘱患者深呼吸后屏气,术者以左前臀用力向前胸方向按压,反复数次,有时可听到椎体错动弹响声,即告复位。若检查棘突仍有凹陷,可重复做上法,直到棘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