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培训
s


 
 您现在的位置: 针刀培训|小针刀培训|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培训学校 >> 针刀医学 >> 针刀医学简介 >> 正文
 最新针刀医学简介
 推荐针刀医学简介
 针刀医学简介

针刀规范治疗(草案)


作者:佚名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02-25 08:56:10 【字体: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附录:针刀医学诊疗规范
 
                                                         针刀医学诊疗规范(草案、讨论稿)
 
     全国各省针刀同仁参加编写,朱汉章教授最后审阅定稿的《针刀医学诊疗规范》(草案、讨论稿)借此机会向大家公布,作为草案和讨论稿,望大家认真学习,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有待更加完善后上报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执行。
  第一章头颈部
  第一节  面肌痉挛
【诊断依据】
    一、了解发病年龄、痉挛部位、发展顺序、发作频率、扩展范围和严重 程度,询问有无颅脑损伤或面神经麻痹史,精神上有无受到强烈伤害性刺激史。
    二、面肌痉挛波及眼睑、口角、颈部,不超过面神经支配区,精神紧张或叩击敏感点可诱发痉挛,不能意识性的停止,睡眠时不发作。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应用针刀切断部分面神经运动纤维,三叉神经感觉纤维或部分面部表情肌。
    (二)操作常规
     1.患者平卧位或侧卧位,定点。   
    2.确定针刀治疗点,眼部宜选择眼眶外周缘或颧弓上,口角痉挛宜在咬肌前缘处为好。因面神经在穿出腮腺前缘后,即呈更密集丛网交织形式越接近表情肌交织越密集,网眼越小,切割面神经应尽量靠近这些部位。只有个别情况靠前面切割效果不理想时才能逐步可靠近腮腺边缘处切割。分布到面部表情肌的面神经束走行在咬肌筋膜和颞肌筋膜的浅层和相应表情肌的深筋膜下之间。针刀治疗切割面神经束时针刀刃口应该在此间隙切割最佳,必要时可适量切割部分表情肌,切割三叉神经束应该选在颅骨眶上孔和眶下孔周边切割。
     3.每次选择3~5个治疗点,5次为一疗程,每次间隔一周。
     二、注意事项
    (一)选择切断部分面神经:减少面神经冲动传出量,降低面肌的兴奋性;
    (二)选择切断部分相应的感觉神经:如切断眶下神经、眶上神经和颞浅神经部分纤维,减少病理性刺激回传到中枢神经,减弱反射弧强化作用;
    (三)心理治疗:使患者树立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正确对待社会上和家庭上所出现的种种烦恼和危机,以正常和健康的心态去迎接人生各种挑战,解除烦恼化解矛盾,必要时尚需身边的亲人和同事给以积极配合;
  (四)辅助药物治疗:适当使用肌肉松弛剂:镇静安神中医药。
    (五)辅助针灸法:采取腕踝针强刺激法,能起到有效地抑制面肌痉挛作用。
    (六)除面肌抽搐外,注意有无面肌萎缩及其他颅神经、三叉神经、位听神经等。受累现象,必须与器质性面肌抽搐(小脑桥脑角肿瘤等引起)相鉴别。
    (七)  双侧面肌痉挛与双侧眼睑痉挛的区别是面肌痉挛以单侧发病,而后者同时出现。
【疗效评估】
  一、治愈:面肌痉挛症状基本消失,偶尔有轻微发作。
  二、好转:面肌痉挛症状基本被控制或每日发作强度、频率、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
  第二节三叉神经痛
【诊断依据】
  一、注意发病年龄、了解疼痛部位、性质和程度,每次疼痛的持续时间,间隙期是否完全不痛,经过何种治疗效果如何,目前病情是否减轻,稳定或疼痛更加严重,发作更加频繁。
    二、两部三叉神经支配区疼痛,疼痛特点短暂发作性剧痛,呈刀割样、触电样、每次数秒至1~2min。疼痛局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不超越三叉神经的分布范围。
    三、检查患病神经分布区扳机点的位置,皮下有无压痛敏感的结节、条索块,以它们作为进针点。注意颞肌和咀嚼肌有无萎缩,肌力是否正常。颜面部有“触发点”。间歇期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所见。
    四、必须与继发性或器质性三叉神经痛(小脑脑桥角肿瘤、鼻咽癌,或半月节肿瘤引起的疼痛),牙痛、舌咽神经痛、偏头痛等鉴别。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应用针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松解挛缩、分离组织间粘连、疏通瘀阻、流畅气血、恢复正常代谢,有快速止痛治愈作用。
   (二)操作常规
  1.患者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或侧卧位、定点;确定和标记2~5个治疗点,一般每次治疗间隔3~5天,5次为一个疗程。
  2.常规消毒铺巾后;
  3.针刀刀口线与神经、血管平行,按四步进针的规程垂直骨面插入,深达骨面。纵向、横向剥离二、三刀,有结节者切割2~3刀,出刀后按压刀口不出血为止。
  4.有的患者也可用疼痛液配合局部麻醉后再进行针刀治疗。
  二、注意事项
    排出其它引起颜面部剧痛的疾病,必要时请相关专家会诊。针刀手术中应避免损伤腮腺导管和穿人口腔内。出针后注意压迫止血。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及抗感染治疗。
【疗效评估】
  一、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停止用止痛药,一年内无反复。
  二、好转:发作频率减低、强度下降、症状减轻,止痛药用量减少或停用。
    第三节颞颌关节紊乱症 
【诊断依据】
   一、有急慢性损伤和受寒冷刺激史、咀嚼习惯、单侧或双侧咀嚼、紧咬牙及夜磨牙;
    二、发病缓慢、颞颌关节隐痛不适,活动异常,甚至有开口障碍,开口初期与闭口末期出现关节弹响及疼痛;
    三、颞颌关节处有轻微的肿胀,耳前触诊有轻微窒息感。乙状切迹和上颌结节后方、颞颌关节后区、关节结节处、髁状突前  斜面可有压痛;
  四、检查牙列有无不正常的咬合关系,第三磨牙的位置及咬合关系。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应用针刀对颞颌关节和周围相关组织损伤进行分离松解、疏导剥离。
    (二)操作常规
  1.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健侧或侧卧位、定点;
  2.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3.取四号针刀垂直刺入达关节突,结合压痛点、硬结、条索进行切割松解,对关节突前后缘和肌突分别松解2-3刀,出用针后压迫止血。
  4.注意事项
  下颌颈及髁突后有颞神经、面神经、针刀操作时切勿损伤。
  二、手法治疗   
    术毕,术者戴手套,将两拇指伸人扣住下颌骨,其它四指扶住下颌,带动下颌上下左右摆动数次。然后,让患者尽量张口,趁势下压几次下颌骨,结束手法。
  三、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无弹响、无压痛、无咀嚼痛。
  二、好转:关节区疼痛减轻、关节活动功能改善。
  第四节项韧带损伤
【诊断依据】
    一、有长期伏案工作或需要长时间低头操作等职业史,或有颈部过度前屈、过度扭转的外伤史;
  二、颈项疼痛不适、绷紧感;
  三、项韧带分布区或附着点处有压痛点,颈前屈运动时疼痛加重。病变部位韧带紧张,有条索感、局限性压痛,有钙化者可触及硬块,有时向两侧横椎项韧带有弹响;
  四、X光片可示项韧带钙化影。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根据项韧带受损程度压痛点的深浅和范围,应用针刀进行松解和疏通。
  (二)操作常规
  1.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嘱患者颈部前屈,找好压痛点。如压痛点在颈部棘突处,针刀刀口线和颈椎棘突顶线平行;
  2.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3.每次确定2~4治疗点,每次间隔3~7天,3次为一个疗程。
取4号针刀纵向刺入,针体和颈部平面成90°刺入,直至颈椎棘突上。针刀在项韧带和其两侧间、枕外隆突、颈椎棘突处分离松解,在项韧带上,切开剥离l~2刀,然后,横行铲剥两下。如压痛点在枕骨隆凸下缘,针刀刀口方向不变,针体和枕骨下缘平面垂直刺入(否则,会将针刀刺入寰椎附近或寰枕关节,造成脊髓损伤),先切开剥离。然后,再横行铲剥2次即可,不可过深。疼痛如不消失,5天后再作1次。
  二、手法治疗
  针刀术后,嘱患者正坐,医生站于患侧,右肘关节屈曲并托住患者下颌,随颈部的活动在压痛点上施按揉法。用力不能过大,以免造成新的损伤。最后,提拿两侧肩部,并搓患者肩至前臂反复几次。
  三、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颈部活动自如;
  二、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部活动稍受限。
  第五节头夹肌劳损
【诊断依据】
  一、挑担急性损伤或慢性累积性劳伤史;
  二、头颈僵硬、疼痛、沉重感,有时可牵及眼眶痛,第七颈椎棘突及两侧疼痛明显,或枕骨上项线单侧或双侧有压痛;
  三、第七颈椎隆突和枕骨上项线单侧、双侧,触诊时有明显压通点。
    四、令患者低头,用手掌压住颈后部,将颈部下压使其低头,再令患者努力抬头伸颈,引起疼痛加剧。头向两侧旋转引起头夹肌起止点疼痛。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用针刀分离松解头夹肌的起止点及其附近压痛敏感区。
    (二)操作常规
  令患者端坐低头。   
  如疼痛、压痛在第7颈椎棘突部,则在疼痛或压痛点处进针刀,刀口线和颈椎纵轴平行,使针体和背平面成90°~80°角刺入,达第7颈椎棘突两侧,不可超过棘突根部,以免损伤神经或脊髓。先在棘突尖部的两侧缘沿头夹肌走行方向纵行剥离,然后,再在棘突两侧铲剥数下,即可出针。
    如疼痛、压痛点在枕骨上项线,在患侧疼痛点或压痛点处进针刀,针体角度与骨面成90°角刺入,进针刀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和血管,达骨面后,先纵行剥离,后横行剥离,出针。
   (三)注意事项
   在头夹肌上项线止点处和附近分离松解易损伤头皮血管注意压迫止血,不可斜向内下前方深刺,避免损伤深部血管。
   二、手法治疗
   用手掌压住患侧颈后部,将颈部转向对侧,用力下压数次,即可。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淤及消炎止痛治疗。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颈部屈伸、左右侧旋转自如。
   二、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部屈伸和侧旋时疼痛明显减轻。 
    第六节胸锁乳突肌肌腱炎
    针刀医学指的是胸锁乳突肌肌腱劳损所致的慢性损伤,以此病名命名。
【诊断依据】
  一、无明显外伤史,但经常转颈、突然过度转头、睡眠姿势不良和颈部扭转斜置等劳损史。
  二、转颈受限,颈部僵硬。
  三、被动转颈或后伸颈部可引起胸锁乳突肌肌腱疼痛和胸锁乳突肌痉挛。
  四、胸锁乳突肌附着处有明显压痛。
【治疗】
   一、针刀治疗
   单侧发病时,用针刀在患侧乳突和上项线下缘之间,以及胸骨体同侧及锁骨胸骨端进行治疗;双侧发病时,用针刀在双侧乳突及枕骨上项线下缘、胸骨体和锁骨胸骨端进行治疗。针刀刀口线方向和胸锁乳突肌走行方向平行,针体和施术处骨面约成90°角刺入,达骨面,先纵行剥离2~3次,再横行剥离2次,出针。
   二、手法治疗
   对胸锁乳突肌肌腹进行拿捏按摩治疗,并附加弹拨手法。再作头向健侧侧屈,再用手指对肌肉的起止点推滚。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淤及消炎止痛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三)注意事项 
   1.针刀手法紧贴骨面,防止断肌腱。
   2.操作时勿过深,以免损伤肺部。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头颈胸廓活动正常。
   二、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头颈胸廓活动功能稍受限。
  第七节小儿先天性斜颈   
    针刀医学指的是肌性斜颈,不包括颈椎的先天性畸形所引起的小儿先天性斜颈。
【诊断依据】   
  一、畸形表现为头颈倾向患侧,而脸转向对侧并后仰。
    二、新生儿胸锁乳突肌挛缩可触及梭形纤维肿块,肿块可在胸内自行消退,胸锁乳突肌变短并挛缩。随年龄增长上述畸形加重,而且邻近器官产生继发畸形。
  三、头面五官不对称,如双眼不在同一水平,甚至大小不等,患侧颅骨发育扁平而小,颈胸椎出现代偿侧弯,双肩不平等一系列畸形。
  四、先天性肌性斜颈诊断并不困难,但应与其他原因所致的斜颈相鉴别:如应注意排除骨关节疾患或损伤所致的斜颈;通过X线片排除先天性颈椎畸形、颈椎半脱位、高肩胛症、颈椎外伤、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亦应排除肌炎、淋巴腺炎、眼病引起的斜颈,某些神经性疾患和痉挛性斜颈以及姿势异常等引起的斜颈。   
【治疗】
   一、针刀治疗
   针刀治疗应根据患儿年龄、病程及临床表现等不同情况,其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一)对起点的治疗  一般每个患儿都需要治疗,令患儿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在起点处及有压痛、硬结、条索处定点,进针刀,在起点处深达骨面后,使刀口线与肌纤维垂直。切割2~3刀。在近起点有条索、硬结、压痛的胸锁乳突肌处,使刀口线和肌纤维平行,然后先纵行剥离,再横行剥离2~3刀出针,压迫针孔片刻,贴上创可贴。后部可行手法。   
    (二)肌腹部的治疗肌腹部的挛缩性病变主要位于下段,令患儿取患侧在上的侧卧位,在胸锁乳突肌下段的条索,硬结处取数点(一般3~4点),用手将肌腹捏起,刀口线与肌纤维平行刺入,以防误伤颈部的大血管。
    (三)对止点的治疗体位同上,在止点处的痛点及硬结或条索处定2~3点,刀口线与平行刺入,深达乳突骨面,用纵行切割剥离法。
    (四)如患儿未得到及时治疗,病情可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因此,在治疗时,就需分别对不同年龄采取相应的辅助治疗措施。6个月以内的患儿一般不用针刀治疗,仅用轻柔的手法加姿势矫正;5岁以下的患儿行针刀治疗需配合麻醉镇痛;而5岁以上的患儿随年龄增长,胸锁乳突肌的挛缩及缺血性肌纤维变性加重,针刀治疗的次数会增加,同时需对颈胸椎的侧弯畸形进行矫正。
   二、手法治疗  
  (一)针刀治疗后即刻手法:每次针刀治疗后均须立刻行手法治疗,主要的方法为分筋、理筋及肌抗阻力牵拉。
    (二)针刀间隔期手法:以传统的推拿按摩手法为主,目的是帮助肌肉恢复血液循环,解除硬结,增加弹性。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及消炎止痛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斜颈畸形纠正,颈部活动正常。
   二、好转:斜颈有所改善,颜面仍不对称。   
    第八节颈椎小关节紊乱症
    系指颈椎关节突关节的微小移动而导致的疼痛等症状以及功能障碍者。
【诊断依据】
   一、颈椎伸、屈、左右旋转功能受限,颈部酸胀无力。
   二、不同节段的小关节紊乱可引起不同部位的疼痛。
   三、颈项肌肉紧张。   
   四、颈椎X线检查:可有棘突偏歪等。
【治疗】
  早期患者一般先用手法治疗,对手法治疗无效时采用针刀加手法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松解患椎上下相邻的棘间韧带
方法:在患椎棘突上缘取一点作为进针刀点,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待刀锋刺达骨面后,使针体与棘间平行,并将刀锋旋转90°,使刀口线与棘突上缘骨平面平行,切开棘间韧带2~3刀,注意务必保持刺入深度距离脊髓3mm以上。患椎下位棘间韧带松解,方法同上。
  (二)松解患椎上下相邻的小关节关节囊
方法:在患椎棘突根部两侧取两点作为进针刀点,针体与人体矢面约成45°角,刀口线和人体纵轴平行并刺向椎板,当刀锋刺达骨面后,沿骨面向侧方滑动,当感觉刀锋遇到坡状骨性阻挡时,说明已至椎骨的上关节突,沿坡面略微上移,即可探及关节间隙,旋转针体是刀口线与关节间隙平行切开关节囊2~3刀,患椎下位关节突关节囊松解,方法同上。
  二、手法治疗
  患者俯卧位,头探出床外(在患者作各种活动时,必须用手扶持其头),一助手用双手分别捧住下颌骨及头后枕骨部位,使患者头呈微仰位,用力牵引,另一助手用双手扳住患者两肩作反方向牵引。术者用两手拇指分别放在侧偏棘突的左右两侧,用力推压侧偏棘突向中间靠拢使其复位。在复位过程中常可听到清脆的复位音。复位后两上肢麻木感立即减轻,颈部有力,在3天至一周内症状可完全消失。对陈旧性损伤,在手法复位后,还应佐以其他疗法。如用颈围领固定三周。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予以活血化瘀及消炎止痛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可参加工作和劳动;
    二、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能参加轻工作和劳动。
 第九节颈椎病
 颈型颈椎病
【诊断依据】
  一、有急性损伤,或慢性积累性劳损史;
  二、头多向一侧偏歪,有反复落枕史;
   三、颈部活动受限,颈背部疼痛,酸胀、发僵,头颈部活动时有弹响声或钙化组织摩擦音,晨起不适感较重;
  四、颈枕部肌肉筋膜韧带附着点处,多有压痛及条索状物;
  五、X线显示:颈椎生理屈度变浅或消失,项韧带可有钙化,
椎体呈增生性改变。
【治疗】
    一、针刀治疗
    (一)治疗原则
    针刀彻底松解、肥厚、变性、粘连的软组织。
    (二)操作常规
    1、患者坐位或俯卧位,头前屈30°定点;
    2、常规消毒,铺无菌洞巾;
    3、治疗点选在病变锥体上、下棘突间及旁开1~1.5cm处选两点,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先切开病变锥体棘突上下缘的棘问韧带,然后刺入达关节突关节囊。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皮肤,移刀刃于肥厚之关节囊,刀口线调转90°角,纵切几刀出针。如:横突结节有损伤点,针刀刀口线与颈椎纵轴平行,针体垂直于横突后结节外侧面,针达骨面后将刀口线调转90°。在横突末端上、下边缘处松解几刀,松开部分横突间肌,横突间韧带
  (三)注意事项
  1、针刀在颈部剥离松解治疗时,必须熟悉解剖位置,不可刺入过深,应紧贴骨面施术,切忌损伤椎动脉和脊髓。
  2、摸索进针小心剥离。
  3、并发症:硬脑膜外血肿,脊髓损伤致截瘫。
  4、手法治疗
  5、复位治疗
  患者坐位,以第四颈椎棘突右偏为例,颈前屈20°~25°,左偏35°,右旋转45°,术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固定偏移棘突,其于四指置于患者左侧头枕部。右手扶持在下颌部或左面部再右手向右上方向,旋转的瞬间,左手拇指将棘突轻推向患者左侧,常可听到“咯嗒”声,拇指下有轻度移位感。
  二、复位手法(仰头移位法)
  病人仰卧,针刀术后先做颈后肌群放松手法。随后术者一手握住病人下颌,另一手托住枕部,在轻度拔伸下缓慢摇动2~3下,让病人充分放松,术者一手轻拿病人颈后部,拇指按压于错位颈椎横突处下方作为固定支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版权所有: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培训学校  京ICP备19014186号
咨询电话:400-6666-810 / 010-80725466 /80725478 / 52573160     传真:010-64124241  Email:790855106@qq.com
地址:北京针刀总医院内(昌平区天通苑西三区26号楼16门) 邮编:1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