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培训
s


 
 您现在的位置: 针刀培训|小针刀培训|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培训学校 >> 针刀医学 >> 诊疗规范(草案) >> 正文
 最新诊疗规范(草案)
 推荐诊疗规范(草案)
 诊疗规范(草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规范


作者:佚名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03 15:44:49 【字体: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诊断依据】

一、多发生于30~50岁的青壮年,男女无明显区别。患者多有反复腰痛发作史。

二、腰痛伴坐骨神经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局限于腰骶部附近,程度轻重不一。坐骨神经痛常为单侧。疼痛沿大腿后侧向下放射至小腿外侧、足跟部或足背外侧。行走多、久站或咳嗽、喷嚏、排便等腹压增高时均可使症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疼痛多为间歇性,少数为持续性。

三、下肢麻木:多局限于小腿后外侧,足背、足外侧缘的麻木或皮肤感觉减退。

四、脊柱侧弯:多数患者有程度不同的脊柱侧弯。侧弯多突向健侧。

五、压痛伴发射痛:用拇指深压棘突旁,在患部常有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

六、患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病人仰卧,两下肢放平。先抬高健侧,记录能抬高的最大度数;再抬高患侧,当抬高到产生腰痛和下肢放射痛时,记录其抬高度数,严重者抬腿在15~30左右。再降低患侧至疼痛消失时,将踝关节背屈,症状立即出现,此为加强实验阳性,可与其他疾病引起的直腿抬高实验阳性相鉴别。

七、反射和感觉改变:神经根受累后,可发生运动功能和感觉障碍。腓肠肌肌张力减低,背伸肌力减弱。

腰2~3神经根受累时,膝反射减低;腰4神经根受累时,膝、跟腱反射减弱;腰5和骶1神经根受累时,跟腱反射减弱。神经根受累严重或过久,相应腱反射可消失。

八、X线检查:在正位平片上,腰椎侧弯是重要的X线表现,侧弯多数是由突出的间隙开始向健侧倾斜,患侧间隙较宽。侧位片可见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甚至向后凸,椎间盘突出的后方较宽,所谓前窄后宽表现。早期突出的椎间隙多无明显改变,晚期椎间隙可明显变窄,相邻椎体边缘有骨赘生成。

根据上述症状、体征和X线检查(X线所见不能作为本病的确诊依据,只作参考,但可协助排除腰椎其他骨质疾病如骨折、结核、肿瘤等)作出诊断。

 

【治疗】

一、针刀治疗 

1、患者取俯卧位,下腹部垫枕。定点;

2、常规皮肤消毒,铺无菌洞巾;

棘突间施术;在病变棘突间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与横突背面垂直刺入,达棘间松解,刃下有松动感出针,按压针孔;

横突间施术; 在病变椎间隙,患侧旁开3.5CM处进针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针体垂直刺入,达横突骨面,将刀锋移至植横突下缘,调转刀口90度与横突下缘平行,行切开剥离法。

椎管内施术;对症状较重或椎管外施术疗效欠佳的患者可行此术。

(一) 治疗原则

针刀深入椎管内刺激神经根鞘膜产生反射,改变神经根与突出物的相对位置。

(二) 操作常规

患者取俯卧位,在治疗床上骨盆大剂量牵引50~100kg,目的是使腰椎关节距离拉大。在牵引10分钟后进行针刀治疗。在罹患椎间盘上位椎体患侧横突上进针刀,针体与横突背面垂直,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当刀锋到达骨面后,向下转移刀峰,当到达横突下侧边缘时针刀沿下侧边缘伸入1~2mm,然后将刀峰沿横突边缘向内侧移动,当移动到遇骨性阻碍时说明到达横突根部神经孔上外侧,此时将针体向肢体下侧倾斜,将刀锋转动90°使刀口线与神经孔内侧的骨性边缘平行,针刀沿神经孔的内侧边缘转动式前进,随旋转将针体向人体的上段倾斜,当针体与人体的上段约成30°时,如病人下肢坐骨神经有酸胀感,说明此时刀峰已经到达逸出的瘢痕组织与神经根之间,则沿神经根方向切开2~3刀出针。

三、注意事项

1、诊断必须明确;结合CT、MRI排除结核、肿瘤、椎管站位病变,生命体征在正常范围,对椎管内施术,只适用腰2以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2、出针,压迫针孔3-5分钟,观察无渗血,有无脑脊液外溢,外敷创可贴,休息七天,如症状未完全缓解可行第二次手术。

二、手法治疗

针刀治疗后,立即做连续提腿复位手法,使其复位。

连续提腿复位手法操作过程:病人俯卧治疗床上,第一助手将患者膝关节屈曲90°,使小腿与大腿垂直,该助手站于治疗床上,靠近患者膝关节,弯腰握住患者双踝关节上缘;医者和第二助手站于治疗床两侧,用双手拇指指腹压于患椎旁压痛点(引起放射痛之点)上,二人各压住自己的一边。

第一助手将双小腿垂直提起,使患者髂前上棘离开床面为止。在第一助手提双小腿的同时,术者和第二助手双拇指一齐下压椎旁压痛点。用力的方向与脊柱矢状面呈45°角。当第一助手放下小腿,患者膝部着床时,术者和第二助手也同时松开。

第一助手见患者膝部已着床面,术者和第二助手已松开后,再提起患者的双小腿,高度如前。术者和第二助手在第一助手提起小腿的同时,再1次用双拇指按压患椎两侧压痛点。如此连续提压15~20次。

将患者小腿放下、伸直,检查患椎两侧压痛点;无放射痛或放射痛明显减轻,即可停止整复,如放射痛无改变,可再做1遍;但一般不超过3遍。

手法结束后按脊柱外伤病人搬运方法,送回病房。在搬送时保持患者身躯干直,仰卧于病床上,下肢可做屈伸活动,但躯干不得任意活动,更不得坐起,在床上可翻身,但也必须保持身体平直,不能扭转腰部,大小便时要保持腰部分前凸位。需卧床3周。

连续提腿复位手法的治疗机理和力学分析:

提腿复位手法是以人体一部分脊柱和大腿为杠杆,患者和第二助手的双拇指为支点,形成一个倒杠杆力,这个杠杆的一端是膝部,另一端是患椎以上3个椎体的位置,一般在腰1和腰2位置,这样杠杆的上段是3~4个椎体的长度,下段是患椎以下骶部和大腿的长度。按人体的一般长度计算,下段长度相当于上段长度5倍左右。按杠杆原理,在下段末端膝部加1kg的力,在腰1、腰2位置就产生5 kg的力。青壮年提腿力在20 kg左右,这样上端就产生100 kg的力。支点的力是两端力的总和,支点力就是120 kg (术者和第二助手向下用力,借助医生本身的体重,又便于用力,一般是可以抵抗住这一杠杆力的。连续4~5次就要休息1~2分钟)。

由于这样强大的支点力,通过肌肉传递,直接作用于后纵韧带两侧的纤维环,推动其还纳。

其次,这种复位法,使椎间盘上下的椎体对椎间盘产生了1种连续的活动着的剪力,这种剪力加上两侧的支点力,强迫椎间盘还纳。

另外,这种复位法使腰椎做连续的过伸运动,使患椎周围的软组织得到松解,使前纵韧带被拉长,这样还纳的椎间盘就不会受到迫使椎间盘后突的剪力的作用。

术后,护理上所采取的一系列使还纳的椎间盘不再后突的措施,保证了复位的效果,一般不需做第2次复位治疗。

三、药物治疗

必要时适当配合中,西药物予以活血化瘀及消炎止痛治疗。

四.康复治疗

(一)物理治疗

(二)功能锻炼

 

【疗效评估】

一、治愈:症状与体征消失。

二、好转: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

  • 上一个针刀医学:
  • 下一个针刀医学:
  •  
    版权所有: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培训学校  京ICP备19014186号
    咨询电话:400-6666-810 / 010-80725466 /80725478 / 52573160     传真:010-64124241  Email:790855106@qq.com
    地址:北京针刀总医院内(昌平区天通苑西三区26号楼16门) 邮编:10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