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腰椎间盘突出所引起来的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腰椎间盘突出:是一种影像上的诊断用词。仅仅指组织结构的改变,而不包括临床的症状与体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广义):具有相对应的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或临床症状与体征与椎间盘突出有一定的病理关系的。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狭义):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的突出物挤压或刺激了脊髓或脊神经根而引起的根性疼和脊神经损害的体征。称之为——。
对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无统一的诊断标准,仅用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来概括所有椎间盘退变或突出的全部病人不恰当。因此有必要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临床分期与分型。这种分期与分型不仅能够准确的表达病人疾病的性质且有利于制定治疗方案和疗效评定。椎间盘从14岁开始进入退变阶段,在退变的基础上再加上外力,容易造成椎间盘突出,但由于人体具有强大的代偿调节能力,使椎间盘突出损害与人体的抗损害不断的进行调节代偿,从而使相同类型的椎间盘突出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腰椎间盘突出其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症状与体征之间有明显的差异,所以说当从影像学上观察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时,必须结合临床症状进行临床分期分型。
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三期、六型。
一期(腰椎间盘突出早期):
诊断条件:患椎的椎间隙高度不低于正常值的30%,为早期或椎间盘突出期。
二期(代偿期):
诊断条件:患椎间隙的高度低于正常值的31-60%。
三期(失代偿期):
诊断条件:患椎的椎间隙高度低于正常值的61%以上。
这种分期包括椎间盘退变和突出,通过患椎的椎间隙高度可知椎间盘损害的程度。
分期目的:为了从临床上判定病人所患疾病的程度及其愈合情况。一期和部分二期的病例可以达到临床治愈。部分二或本期病例一般不能达到治愈(因结构变化严重)。
根据椎间盘突的临床表现特点分为六型,可发生在椎间盘的任何一期中。
一. 脊神经根损害型(神经根型):
诊断依据:1、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2、可急性发作,也可缓慢发生。
3、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期与慢性期,急性期发病较急。
其疼痛的表现方式有两种或三种。一种有皮节性疼痛、另一种肌节性疼痛,第三种为混合性疼痛。
皮节性疼痛特点:近脊柱侧的肢体酸软无力性疼痛,远脊柱侧的末端有麻木感或有发凉感。
肌节性疼痛特点:患侧肢体有深在性的抽筋样疼痛,肢体远端无感觉异常。
混合型疼痛特点:两种疼痛方式都存在。
慢性期的临床表现特点:是逐渐发生的并逐渐加重的受损的脊神经根所支配区域的一种酸困痛。
肌节性疼痛表现特点:从肢体远端逐渐向上,向近脊柱侧蔓延性的无力性疼痛。
混合型疼痛表现特点:具有两种的共同特点。病人无疼痛感,而是以肢体无力或者水肿为主诉。
三种类型体征都具有:
1. 张力减低。
2.皮肤痛觉与温度觉不对称,尤其在肢体末端的痛、温觉改变明显。
3.肌肉萎缩(有轻度及明显):肌力、肌张力以及皮肤感觉改变统称为脊神经损害体征。腰段的外观或颈段的外观可见代偿性变形,活动度与活动弧线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1.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注意:1、腰部的压痛与放射痛(不属于脊神经根的诊断依据)
2、腰韧带张力试验或挺腹试验阳性也不做脊神经根型的诊断标准和依据。
3、有些神经的损害,要注意进行鉴别。
影像字特征:X线片上急性期可看到弧弦距、骶角角度和腰4-5椎间隙前后比值的改变。
慢性期的除有生物力线改变外,患侧的椎间隙大多处于二期以上,CT或MRI可见椎间盘的突出物挤压或掩盖患侧的脊髓与神经根。
符合以上标准可诊断为神经根型。
二、 椎间盘突出(椎后关节病型):
诊断依据:主诉症状多而臀部体征少。
腰椎:久坐、久站或久卧后疼痛。
颈椎:在某一种姿势较久后出现的一种疼痛,活动后疼痛减轻或消失。有些病人主诉为晨起较白天疼痛明显,活动后可减轻。行走或劳累后出现疼痛,但活动后疼痛可减轻。
体征:腰椎生理曲度增大或变直,侧弯距一般增大,椎体多见旋转移位或者滑移,活动度与活动弧线大多无异常,也常常触压不到压痛点,X线片影像上可看到棘突间隙不等宽,椎间隙的前后距异常,椎间隙的高度发生改变,尤其是椎间隙的含水功能明显减低,扁化率增大,椎体有旋转和滑移的改变。
三. 多裂肌炎型。
特点:1、疼痛发生前多有腰部用力或劳累史。
2、腰或腰腿疼明显,脊柱活动常常使疼痛加剧,但其疼痛的部位与脊神经根分布的区域不相一致。从外表看像腰椎间隙突出。疼痛部位与脊神经损害分布的区域不相一致。
临床体征:1、棘突旁的压痛与放射痛与主观疼痛的部位相一致,但与脊神经根分布的区域不相一致。
2、压痛部位多见于脊柱的棘突旁与竖直肌的内侧缘之间有压痛和放射痛。
3、没有肢体远端的皮肤感觉障碍,可以有肌力与肌张力的改变。
影像学特征:X线片的五项力学线可有不同程度的异常,CT或MRI虽有椎间盘突出的征象,但椎间盘突出刺激和压迫脊髓和脊神经根的部位与临床表现疼痛的部位没有病理关系。
此病的诊断主要靠鉴别诊断。
四. 代偿变形型。
临床特点:1、多见于中壮年的人群。
2、有反复发作的腰或腰腿疼。每次腰及腰腿疼的发作与外力作用有关,疼痛虽然明显,但卧位可以缓解疼痛,每次发作的疼痛时间不超过半个月。
体征:1、骨盆倾斜或后翘。
2、腰段或颈段的生理曲度变直或后凸。脊柱可见明显的侧弯。
3、腰段活动时以上的变形更明显。
腰椎片的特点:五项力学线明显异常,CT或MRI大多显示中央型的椎间盘突出。
鉴别:1、发作期颈腰段有明显压痛点。
2、慢性(间歇)期可有多处的不明显压痛。压痛部位的皮下往往能触及到片状或索条状的增夺取的硬结。
五. 韧带或筋膜损伤型。
临床特点:1、腰痛或髋关节痛明显。
2、能在棘突或横突(颈、腰椎)、肩胛骨的内上角或髂后上嵴有固定且明显的压痛点。急性伤时由于压痛明显,压痛拒按,按压时原有的疼痛加重。慢性损伤或劳损按压时原有疼痛症状减轻或缓解。
体征:急性期时损伤的韧带或筋膜部位触之有肿胀感。
慢性期时触之有组织增粗、增厚或有索条状的增厚感。
治疗针刺或封闭症状明显减轻。
六. 膝关节损害型。
腰椎间盘突出造成的膝关节损害比较少见,老年人的膝关节疼痛常有椎间盘突出的参与造成。
特点:1、多见于老年人。
2、曾经有过腰疼或腰腿疼病史,随着腰或腰腿疼痛逐渐减轻或消失,而逐渐出现了以膝部疼为主诉的症状。
3.直立位时骨盆后翘常见,腰段的活动度及活动弧线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和变形。
活动时腰及膝关节均不出现疼痛。
双下肢检查无明显的阳性体征。
膝关节疼痛往往在变换体位或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
早期膝关节检查无异常体征。
中期有内、外膝眼肿胀(隆起),髌骨活动度减小,髌骨活动时有摩擦音。
后期有外观的变形(内翻、外翻),髌骨及膝关节明显的活动障碍,形成典型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早期与中期鉴别:行走或变换体位时,按压腰部后腰关节疼可以减轻或消失。
4.影像学上可以看到腰段五项力学线的异常征象。
五项力学线指:弧弦距、胸骶间距、腰4-5椎间隙前后高度比值、骶角角度、侧弯距。
CT或MRI:可见到腰4-5椎间盘突出。
腰4-5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膝关节疼多见。
原因:由于腰4-5脊髓段感觉支及运动支有专门支配膝关节的分支。腰4-5感觉及运动神经受损导致膝关节组织营养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