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淑 娟
松原市前郭县兴业疼痛专科门诊部
摘要目的:针刀、针灸、中药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报告。方法;针刀、针灸、中药综合治疗。结果:治愈64.3%,显效19%,有效11%。无效2.4%,其他3.6%。
结论:上述疗法治疗颈椎病,是一种微创,微痛,治愈率较高的方法。
关键词: 颈椎病:针刀 针灸 中药。
现将84例颈椎病患者的治疗情况综述如下:有不妥之处请诸位给予指导。
1、临床资料:男38例,女4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6岁。分型:颈型32例,神经根型21例,椎动脉型15例,交感神经型12例,脊髓4例。痊愈16例,有效9例,无效2例,其他3例(因不配合治疗而终止)。
2、诊断标准;
2。1、按患者的症状或征候群特点来确定:
I、颈型;以颈肩部症状为主,常有落枕史,呈士兵队列势。
II、神经根型:主要是累积颈脊神经根引起上肢手指麻木,或上臂疼痛,重症患者上臂肌肉萎缩,臂从神经牵拉试验(Lasegue)阳性。
III、椎动脉型:表现为因椎动脉受压脑供血不足而出现头晕、头疼,斜角肌引起试验阳性。
IV、交感神经型:常见头痛、耳鸣、眼花、视力模糊、口干、不渴、肢体冷热不适、汗出、心率不齐、血压不稳、胸闷气短善呔息等。
V、脊椎型:因脊椎受压而引起四肢运动及感觉障碍,走路有踩棉花样感觉,胸腰下有束带感。
2。2影响学检查:
X线检查:正位片提示是否有椎体侧弯、移位,关节间隙是否变窄,棘突是否有左右旋转移位。侧位片是否有生理弯曲不同程度的变直,骨质增生。斜位片椎间孔是大小是否有变化。
CT检查:
两侧椎间孔不等大,钩椎关节有骨质增生或一侧椎间盘突出,硬膜囊明显受压,脊贿容积减小,椎管径变小。
MRI检查:
3、治疗方法:
3.1针刀疗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在颈椎后侧阳性反应点、挛缩结节处用甲紫做标记,局部常规消毒,敷洞巾,严格按照四步进针规程。针刀口线与颈椎棘突平行,针体与颈椎部皮肤垂直角度,快速进刀。先达骨面或病变部位,以患者有酸胀感为度,先纵切2—3刀,再转刀锋横行铲剥2—3刀,出针刀。压迫止血3—5分钟,贴创可贴。5日一次,4次为一个疗程。
3.2针灸取穴:大椎、风池、风府、曲池、列缺。辨证取穴、百会、太阳、肩井、手三里、合谷、夹脊、风市、委中、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等穴。进针方法:常规消毒,速刺法进针至有酸、麻、胀、重感,留针20—30分钟,10分钟捻针一次。每日一次,15日为一疗程。
3.3中药,以活血化淤,祛风散寒,滋补肝肾为原则治疗。方药:血腑逐瘀汤,六味地黄汤等药临床施治。
4、体会:
4.1颈椎病在传统医学属于痹症范畴,是风,寒,湿三邪侵袭,留滞筋络,气滞血瘀而至,微循环障碍。针刀综合疗法: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祛风散热,达到治疗目的。我在临床中观察,颈部压痛明显处多为气滞血淤,挛缩,疤痕所在。
4.2针刀疗法是根据生物力学观点,集针刺与手术之优点,对软组织损伤,无菌性炎症和某些骨关节疾病治疗的一种方法。软组织损伤或病变后产生的粘连、结疤、使肌肉、韧带、筋膜等位置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破坏了静态和动态平衡,引起疼痛和功能障碍。针刀剥离粘连、松解局部、使微循环恢复,降低局部至痛物质(如缓激肽、5-羚色胺等)的含量。再配合针灸如《内经》中曰:“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的经旨相吻合。中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淤、散寒、人体软组织损伤后,必使血脉受损,血留脉中,淤滞不通则痛,所以血伤必气伤,故在治疗上宜气血兼顾,常用攻逐淤,行气消淤,祛风散寒,补起养血,滋补肝肾之法。对于病程长,寒祛偏盛者,应予温经散寒通络。以缓解肌肉痉挛,疼痛,恢复并保护颈椎关节功能,预防治疗颈椎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