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月10日起,国家发改委降低了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这是国家第17次对药品大幅降价,也是降价力度最大的一次。药品降价几年来市民是否已经得到实惠?本刊联合哈尔滨创信市场调查公司,在市民中进行了一次相关调查。
半数市民感受药价下降
自9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降低部分药品价格的消息以来,近一个月时间里,已有77.6%的市民表示知道了这一消息,并有68%的市民表示平时“非常”(26.2%)或“比较”(41.8%)关心药品价格方面的信息。
我国从2000年开始治理
药价虚高问题,先后出台多项措施。时至今日,治理已到了第六个年头,经过多次降价,市民是否已经切身感受到实惠了呢?调查显示,50.4%的受访者表示已“明显”(5.1%)或“有些”(45.3%)感觉到了药品的降价,但也有43.3%的人表示“没啥感觉”。但比较令人疑惑的是,仅35.8%的市民表示家庭用药开支有了从“不到20元”到“超过500元”的不同程度下降,而36.7%的受访者选择了“说不清”。类似的调查也显示,仅37.1%的受访者表示在
药品降价中得到了实惠,而37.3%的人回答“没有”。
22.2%的受访者表示,曾有过特意购买某种降价药却空手而归的经历,77.8%的表示不曾有过类似经历。这组数据或许预示着,降价药在市面上存在着“短缺”甚至“消失”的情况,又或许对于多数人来讲,买到降价药的几率并不是那么高。
九成市民认为药价偏高
在本次调查中,21.6%的受访者表示,每月的家庭用药支出在500元以上,20.9%的人选择了“200元-499元”,19.3%的人选择“100元-199元”,平均每户受访家庭的月药品开支为291元。55.3%的受访市民认为目前的药价“比较高”,40.4%的人甚至认为“非常高”,二者合计达到了95.7%。市民眼中偏高的药价,已经使得16.4%的受访者或其家属在过去两年中曾有过因顾忌费用而有病不去
医院就医的情况。
八成市民有病首选药店
在受访市民中,86.7%的市民表示,如果有小病,一般会选择去药店买药,而选择上医院看病的人仅占7.8%。
也许我们可以从市民购药的地点分布中找出些许药品虽降价市民却受惠有限的原因:34%的市民表示用药在医保定点药店购买的最多,25.8%的人则多在医院药房购买,22.4%的人干脆选择在最近的药店,而最可能出售降价药品的经济药店和一般社会药房,只有15.8%和1.3%的受访者表示最常光顾。
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必需品,市民对其需求往往是“刚性”的。稍加留心便可发现,同一种规格的药品零售价格常常不同,那么,即便发改委进行再多的降价动作,真正落到市民手中的实惠也非常有限了。
六成人认为销售过程“水分”最多
发改委一次次地对不同种类药品实施调价,市民在感受降价带来的实惠之余,难免会心存疑惑:药品价格的“水分”到底有多少?在这次调查中,39.3%的受访者认为药价“水分”在50%-69%之间,27.1%的人甚至认为“水分”在70%以上,而选择30%以下各选项的受访市民总共只占9.6%。市民眼中如此高的“水分”,主要出现在什么环节呢?62.4%的受访者选择了“销售过程”,选择“医院和药店等终端领域”的人也达到了36%,而觉得是在“生产过程”的人仅占1.3%。
此外,高达81.6%的受访者认为,相比药价,医疗器械使用、检查的费用(如B超、化验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