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肌劳损综合症是由于长期屈颈姿势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大多数人把它归属于颈椎病类,但因该病只在肌肉而不在骨,似嫌有点附会,故此称颈肌劳损综合症。 我们在2003年3月--2003年9月治疗颈椎病中,发现本病31例,其中多数经牵引、推拿、针灸以及单纯针刀松解,但效果不佳或复发性高。改用针刀治疗为主,辅以体育疗法,佐以内服中药,收到满意效果,总有效率为100%。
一、 发病原因:
在31例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在18岁至44之间,在职业中以伏案工作者如学生、办公人员等占绝大多数,共29例。他们都是长期颈俯头的姿势下工作学习,久而久之,则引发颈肌劳损而发病。31例患者均不爱好锻炼,颈肌不发达,肌力较弱,而无颈部急性外伤史。
二、 临床表现:
颈部疲困酸胀是早期的症状逐渐出现颈部疼痛,运动受限。头向后伸,旋转受限者26例;头旋转时出现头晕头痛,加重15例;眼睛不适或视力减退者3例;耳鸣者2例;恶心、心悸者1例;伴肩疼痛15例。触诊发现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上颈肌痉挛,上背肌肉僵硬,压痛多在颈椎棘突旁,以颈1、颈2和颈5、颈6最为明显。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阴性,压头实验阳性2例,颌枕牵拉实验阳性3例,抗阻转头实验阳性26例,霍夫曼氏症(-)。全部病例X线照片检查均无骨质增生、破坏,椎间隙、椎间孔无改变,其中15例有颈椎生理曲度轻度变直。在头昏、头痛15例中经TCD或CT检查,仅3例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余(-)。
三-1、针刀疗法:
定位和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双手交错置手治疗床上,前额伏于手背上,先寻其病灶处或阳性点以及颈肩背触及有条索结节、压痛明显处作准确定位,用1%龙胆紫做标记。严格消毒,铺洞巾。选用4#针刀在定点处行针刀术,经由皮肤逐层深入到病变组织,在自定安全后先纵行切割2-3刀,再横行切割剥离2-3刀出针,术后无菌敷料覆盖,一般1-3次为一疗程。
三-2、体育疗法:
在治疗后配合体育疗法,效果更佳,这套医疗功能锻炼有4组动作既可治疗又可预防。每月练习1-2次,(1)头颈屈伸:分腿直立或坐立位、头颈尽量前屈,回中立位,再尽量后伸,反复进行15-20次,(2)头颈旋转:姿势同(1),头颈尽量向左侧旋转,回中立位,再向右侧旋转反复进行15-20次,(3)颈侧屈:姿势同(1),头颈尽量向左侧屈,回中立位,再向右侧屈,反复进行15-20次,(4)耸肩缩颈,姿势同(1)两臂外屈,用力耸肩,同时用向下缩颈,反复15-20次,上述每个动作在最大位置上停留3秒种。
四、疗效标准及评定
按北医三院骨科标准评定: (1)疗效标准,优!症状完全消失,恢复正常工作。良!症状体征基本消失,累时有轻微症状者。可!症状部分消失,功能有所改善。无变化!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一疗程后)。恶化!症状体征未减轻,反而加重者。 (2)疗效评定
标准 |
优 |
良 |
可 |
无变化 |
恶化 |
例数 |
21 |
8 |
2 |
0 |
0
|
百分比 |
68% |
26% |
6% |
0 |
0
|
五、讨论:
本病是无明显外伤类,长期屈颈、俯头姿势是颈部肌肉如:头夹肌棘、项韧带、斜方肌等受到牵拉,肌肉张力增高,导致颈部神经血管受到牵拉或挤压,加上颈肌劳损性慢性炎症的代谢产物对神经、血管是一个化学性刺激。另:肌肉劳损是肌肉的生理特性是收缩运动,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长期屈颈的静力性工作,颈肌缺乏收缩运动,局部血液循环减慢新陈代谢降低,产生慢性炎症,引起肌纤维变性和肌肉痉挛,结疤、粘连,使局部的神经血管受到牵拉或压迫引起的相应症状,这些病变正是针刀治疗加体育疗法的理由:针刀在颈项部组织病灶处进行切割剥离、松解来解除压迫粘连、强牵拉力,改善病灶组织局部的血液循环,恢复局部的生理与生物化学的平衡,后辅以通过颈部的运动,进一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进行新陈代谢,消除慢性炎症增强肌力,防止肌肉萎缩,纠正颈椎前后侧的力学失衡,恢复颈椎正常生理曲度,佐以行气通络、祛风散寒的中药,效果更佳。
六、 参考文献
①陈耀福 四川省骨伤与运动创伤论文报告P--123 1994年 ②朱汉章 针刀医学原理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年4月 ③李宗述 体育康复学 成都体育学院教材 1994年 ④邵宣、许竟斌 实用颈腰背疼痛学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9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