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18例,女153例,男65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31岁,平均48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3年,双侧发病148例,其余单侧,临床特征:腕关节掌侧酸、胀、痛、僵硬,手掌麻木,腕关节和手指伸屈受限,无力,夜间发病或疼痛、麻木加重是本病的一大特点,正中神经叩击试验阳性,屈腕试验阳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坐位,手腕平放于治疗台上,掌心向上,让患者用力握拳向掌侧屈腕,在腕部掌侧可有三条纵行皮下的隆起,中间者为掌长肌腱,桡侧的为桡侧腕屈肌腱尺侧的为尺侧腕屈肌腱。定点:在远侧腕横纹尺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定一进针刀点,沿尺侧腕屈肌的内侧缘向远端移2. 5cm再定一点;在远侧腕横纹上的桡侧腕屈肌腱的内侧缘定一点;再沿桡侧腕屈肌腱向远端移动2. 5cm再定一点,腕关节下部放一脉枕,使腕关节背伸位。在此四点上分别注入1%利多卡因2ml,然后分别进针刀,刀口线一律和肌腱平行,针体和腕平面成90°角,穿透皮肤到后下后缓慢进针刀,深度0. 5cm左右,遇到韧感即为碗横韧带。沿两侧屈肌腱内侧缘将腕横韧带分别切开2~3mm。与此同时将针刀沿屈肌腱内侧缘向中间平推数下,目的将屈肌腱和腕横韧带间的粘连疏通剥离开来。在尺侧两点进针刀要格外小心。因其深面有尺动脉(在桡侧)和尺神经(在尺侧)伴行,为避免对它们的损伤,必须用左手示指触到尺动脉搏动并向深层按压,向尺侧牵拉,再沿左示指指甲处快速刺透皮肤,切割松解即可。术毕,针孔敷料覆盖稳妥后,被动过伸过屈腕关节三五次。针孔2天不可沾水。7~10天后未愈再作一次治疗。如症状明显严重者,可初次治疗时在上述四点局麻液中分别加入曲安奈德0. 5ml。
1.3 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有效: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用腕力过度劳动时仍有不适。无效:症状与体征无变化。治疗结果:218例绝大部分只需一次治疗,最多治疗三次。其中201例显效占92%;有效15例占7%;无效2例占1%。1年后随访有5例复发,经同法治疗后痊愈。
2 讨论 腕管综合征是神经受压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凡能引起腕管内各种结构的体积增大或腕管容积减少的病变,都可压迫正中神经发生腕管综合征。综其原因,腕管综合征可有全身性和局部的两种因素。全身性因素:主要是内分泌改变所至。如本病女性多于男姓;且好发于绝经前、后期或妊娠期,由于失去了抑制脑垂体激素的作用,从而刺激了结缔组织的生长,尤其是腱膜和腕横韧带增厚,使腕管狭窄,内压增高,压迫正中神经。局部因素:①腕管内各种组织结构体积增大因素。Ⅰ腕管内肌腱的炎性病变,腕管内屈肌腱具有腱鞘,桡侧滑囊,包绕拇长屈肌腱,尺侧滑囊包绕屈指肌腱,当肌腱炎症病变时,可引起腕管内容物体积膨大,压迫正中神经。如非特异性屈肌腱腱鞘滑膜炎,类风湿性腱滑膜炎,急性钙化性肌腱炎等,均可使屈肌腱滑膜增厚,肌腱增粗,压迫正中神经。Ⅱ腕管内肿物。Ⅲ腕管内出现乖离肌肉。②腕管腔本身变小:如腕横韧带可因外伤后瘢痕形成而增厚;腕部骨折,脱位可使腕管后壁或侧壁突向管腔,改变了腕管的形状,减小了腕管的容积,使正中神经受压。③用腕力过度劳动者:如木工、厨工等。当腕关节极度屈伸位时,均是腕管容积缩小,压力升高;这种压力在过度屈腕时,可达腕中立位时的100倍;过度伸腕时为中立位的300倍。因此,腕用力过度的劳动者,由于正中神经反复受到腕管内压力的急剧变化的慢性刺激,使正中神经发生慢性损伤,可诱发腕管综合征[1]。上述因素对神经压迫的病理机制,可有两种学说解释,一种是机械压力学说,其重要依据是受压部位的神经纤维在形态上有特殊改变;另一种是神经缺血性学说,主要是由于压迫造成神经血循环障碍,而使神经受损。初期仅使神经功能受到影响,由于持续低氧,神经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害,从而发生神经麻痹,若压力持续作用,则神经束内水肿,促使纤维母细胞增生,神经束内发生纤维化,产生不可逆反应。所以,腕管综合征早期减压松解术是非常必要的。过去对该病治疗方法有针灸、电疗、中药熏洗等都很难奏效,又易导致粘连和腕关节无力。我们针对上述病因、病理变化,采用小针刀治疗此病取得了较好疗效。
小针刀治疗此病的机理是剥离粘连、松解减压,恢复肌肉的动态平衡,使其发挥良好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力学平衡作用[2]。小针刀疗法还可改善局部微循环,改善局部组织新陈代谢,促进炎性渗出的吸收,加速消除因缺血产生的有害物质,加快组织粘连和瘢痕的修复。因此,小针刀疗法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一种良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