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针刀治疗髂腰肌综合症1例临床分析
作者:佚名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04-04 15:06:26 【字体:小 大】
|
我院于2007年收治1例髂腰肌综合症病人,本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多为混合性或单侧性损伤,但双侧髂腰肌止点同时损伤者很少见,笔者因缺乏经验, 而误认为是与脊神经后外侧支有关,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及反复检查,最后确诊双侧髂腰肌综合症,针刀治疗1次即愈,至今未复发,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7岁,当地农民,患病四年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在大医院花费巨额医疗费,仍苦不堪言,已失去生活信心;病史;慢性腰髋部痛已10多年,劳累及阴雨天加重,休息及遇热减轻。四年前因一次突然过度弯腰屈髋上举重物时,突然双侧髋部前面疼痛加重,当即腰髋活动受限,不能直腰行走,夜间不能仰卧位,呈侧卧屈曲位,十分痛苦,经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3周后明显好转,腰可直起行走,夜间也可仰卧位睡觉;此后无论弯腰轻重劳动均可诱发,近1年内弯腰涮牙时间稍长或走路稍远即可诱发,发作频繁,缓解后髋部仍酸痛无力,于2007年4月20日因病情再一次加重而慕名来我院就诊;症状及体征;自觉双髋部明显疼痛与乏力,大腿前外侧有轻度麻痛感,不能直腰行走,呈弯腰拾物姿势,触诊检查双侧第三腰椎横突压痛,4 字试验髋部酸痛,直腿抬高试验阴性,双下肢腱反射 肌力 感觉均正常。影像学检查结果;骨盆正位和腰椎正侧位x光片,可见有轻度退变,余未见异常。 治疗经过;根据上述检查结果,初步考虑脊神经后外侧支问题,但不是很典型,所以,慎重起见又进行了诊断性治疗,分别对双侧第三腰椎横突尖部注射0.5%利多卡因8毫升,5分后患者自行起来行走自如,前述症状消失,同时又进行试验性多次弯腰未出现异常,拟诊为脊神经后外侧支神经卡压综合症,随即配合针刀松解术,两个半小时后前述症状又重新复现,患者对针刀医学失去了信心,这充分说明我们的诊断思路是错误的;然后改变诊断思路,根据局部解剖进行立体分析,认为是麻药渗透扩散到横突前面病变所致痉挛的腰大肌而使症状得到缓解,并非是以横突病变为主所致,我们又进一步分析是否是髂腰肌病变可能,所以首先考虑到髂腰肌小转子止点部位,局部触诊压痛明显,经过反复检查和结合该肌的功能特点,最后诊断为双侧髂腰肌综合症;然后分别在双侧股骨小转子的内上缘进行切割4下出针,患者即可仰卧自如轻快感,局部针眼按压5分后无菌创可贴敷盖,下床后前述症状完全消失,嘱患者三天开始每天进行仰卧起坐和弯腰康复运动30一50次/日,随访15个月一切恢复正常,为了病例报道更完整性和真实性,邀请病人于2008年7月15日前来随访复诊,完全恢复正常的生活和正常的劳动,患者含着眼泪激动的对我们说,是针刀医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讨论;髂腰肌局部解剖,髂腰肌是由两块独立的腰大肌和髂肌组成,主要功能就是使髋关节屈曲,它意味着把股骨向上朝着腹部牵拉,而腹部朝着股骨方向移动。其主要作用,近侧支掌时,它的拉力是由下向上前,收缩时能使大腿屈;而在远侧支掌时,两侧髂腰肌同时收缩,使躯干前屈和骨盆前倾。髂腰肌肉强化会导致腰椎往前增加,骨盆前倾腰椎压力增加,导致腰背痛机会增加。髂腰肌是较深的肌肉外面看不到,简单点说髂腰肌就是让身体和骨盆前倾。如保持躯干正直就是屈大腿的功能。腰大肌长形,起于腰椎的椎体的侧面和横突,。髂肌呈扇形,起自髂窝;向下两肌相合,在股动脉外侧经过腹股沟韧带深面,经过此处又称肌腔隙,共同止于股骨小转子。腹股骨沟韧带和髋骨前的间隙为股部和盆腔的通道,此间隙被髂耻梳韧带分为两部分。外侧为髂腰肌和股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穿过,此间隙内压增高时易致股神经和皮神经挤压产生症状。腰大肌支的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腰2,其次是腰3,肌支纤维在腰2神经干的外上部走行,部位较恒定。髂肌支则在股神经合干起始处发出,肌支纤维主要来源于腰4,其次为腰3及腰2。 本文病例发病主要原因就是急慢性损伤所致,在肌肉与肌腱止点连接处最易发生损伤【因动态应力主要集中在肌腱止点处】,日久形成粘连疤痕挛缩性病理因素。髂腰肌综合症是发生在髋关节前面疼痛的病症,大腿根部有明确的压痛点,不能直腰行走,发作多是突然屈髋动作时诱发疼痛;而脊神经后外侧支卡压可由腰或臀部沿其神经走行路线牵扯到大腿后外侧麻木或酸痛,有时亦可反射到腹股沟部疼痛,触诊时一般没有明确的压痛点,发作时多为弯腰而诱发疼痛;两者鉴别应该是不困难的。失误原因分析主要是应用阻滞疗法,进行了针对性的脊神经后外侧支横突点部位进行诊断性阻滞,其结果症状完全消失,当时就把这种假象被误认为是腰3横突综合症病症;因局部解剖关系使麻药扩散到横突前方腰大肌处,使痉挛性腰大肌得以缓解,这才是真正的病变部位。另外,还有以下几点失误原因;其一脊神经后外侧支横突点是最常见的卡压部位;其二第三腰椎横突端部也有较明显的压痛;其三是主观臆断经验性误区;初衷阻滞目的主要是验证一下是否是腰3横突综合症所致,结果同时又把相邻的腰大肌也就是真正的病变部位也给阻滞了,一时疏忽了局部立体解剖概念,所以,在麻药作用期间症状完全消失,麻药作用消失后症状有重现,是导致诊断思路产生误区的关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