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迪华 梁立珊 文晓明 张运轮
(湖南省涟源市老科协医院 417100
湖南省冷水江人民医院 417600)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头晕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及理论依据。方法:1.针刀闭合手术;2.手法。结果:治愈36例,好转18例,无效2例。结论:针刀松解术配合手法对颈源性头痛、头晕等的疗效肯定。
[关键词] 针刀松解术 手法 颈源性头痛、头晕
颈源性头痛、头晕是一种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而且十分痛苦的疾病,在诊治过程中,因其症状较复杂,加之传统疗法欠佳,故目前对此病的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笔者自99年2月以来,采用针刀松解术手法配合治疗头痛、头晕,取得显著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与年龄:男30例,女26例,最小17岁,最大76岁。
1.2 病程与职业: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20年。其中(学生4例、教师6例、农民15例、退休工人8例、计算机工作者4例、司机5例、其它14例。)
1.3 以下病例入院时按临床症状和专科检查情况行X线检查,其中(10例行CT检查,1例行磁共振检查,2例行经颅多普勒检查。)
2. 症状及体征
2.1 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以后枕部多伴疼痛、麻木,颈部僵硬;有时牵及头顶、前额及眼眶,少数伴视力障碍、呕吐、咽部不适、盗汗,中老年人有时可伴血压升高。
2.2 查体特征: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出口处、颈后四小肌、夹肌处有固定性压痛点,并向枕顶部或颈臂部放射,部分病人头顶、颞侧有大小不等压痛点,在痛点处可触及硬性等条索或结节。
2.3 X线片见:曲度改变,颈部项韧带钙化;环枕间隙变小,椎间隙变窄,双突双边,横突孔骨质增生,开口位寰齿关节左右间隙不等。
2.4 排除结核、肿瘤、其它骨感染病。
3. 针刀治疗
3.1 压痛点定位:根据体征、X线多点定位,对条索结节及阳性点针刀松解。
3.2 环枕筋膜挛缩型针刀治疗:(1)患者取骑跨位或俯卧位,在枕骨下项线于枢椎棘突中点及两旁进针刀、针体与其中点垂直,刀口线与棘突纵轴平行。进入皮下后,针体向下倾斜,与棘突纵轴垂直。针刀垂直枕骨达骨面,切开2-3刀并横行剥离。
3.3 枕大神经卡压症:患者坐位,头尽量前屈,定点枕骨粗隆下2.5cm,旁开2-2.5cm。拇指夹按压明显压痛点,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平行,加压分离后快速刺入,先纵行疏通后剥离,在斜方肌及半棘肌止点可调转针刀,刀口线与人体纵轴垂直切1-3刀。
3.4 钩椎关节移位治疗:针刀松解相应损伤的肌肉、棘间韧带、关节突、关节囊,然后行手法复位。
3.5 手法治疗:患者仰卧、行推拿松解颈旁肌肉。手法:两点一面颈椎复位手法。
4. 疗效观察
4.1 治疗标准:
治愈:各型颈椎病临床症状消失,无头晕、头痛;
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见发作;
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
4.2 治疗结果:56例治疗后随访2年,痊愈36例,好转18例,无效2例(其中一例患精神疾病)。
讨论(1)
颈源性头晕、头痛多为缠绵难愈,大多病因为外伤、劳损、长期处于不适当的姿势等因素作用下,颈部软组织的动态平衡失调,长时间不正常的应力作用加强了软组织损伤,引发无菌性炎性反应,出现新的损伤、修复与增生,使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粘连结疤肥厚变硬、紧张挛缩、弹性降低、肌肉的长期应力不平衡,易造成椎体的曲度改变、椎间隙变窄、微小关节错位、椎间关节的移位、骨质代偿性增生。如各种原因导致环枕筋膜的劳损变性、渗出粘连、挛缩或痉挛均可压迫椎动脉,发生后头部的供血不足。同时压迫分布在此处的还有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位于项筋膜的颈上交感神经节。故在治疗方面,根据病因分两步走:(1)针刀闭合性松解术对软组织的切割、松解、疏通剥离。消除缓解其痉挛、挛缩、肌紧张的状态及内部不正常的静态应力,改善局部血运,恢复局部物理与生物、化学等环境方面的平衡;(2)手法对关节错位及关节应力不平衡的纠正。颈椎间关节的改变和微小关节移位,是头晕、头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得不到及时的纠正,颈部产生不正常的应力,不利于损伤紧张的肌肉、韧带、筋膜等的恢复。
体会
颈源性的头晕、头痛以X片、症状、体征为参数,结合针刀松解、手法整复,则治疗疗效得以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朱汉章,小针刀疗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