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峰
( 山西省垣曲县中医院 043700 山西 )
【关键词】针刀;手法 脊源性心律失常
在临床中经常遇到一些心律失常患者,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和无效。自1998年至今共收治50例,经检查诊断为脊椎源性心律失常,经针刀加手法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50例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在30~70岁;病程3~36年;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其中窦性心律不齐8例,窦性心动过速7例,窦性心动过缓6例,房性早搏5例,室性早搏8例,室性阵发性心动过速5例,房室传导阻滞8例,特发性房颤2例,可疑预激综合症1例。
2. 诊断:
2.1 临床表现:具有颈椎病人常见颈、肩、背部酸胀痛,手麻等,同时有胸闷、心悸胸痛等症状。
2.2 体征
2.2.1 C2-T4间某一椎体有一侧或棘突上压痛,可触及筋结,条索等软组织改变,按压症状加重,松开症状减轻或消失。
2.2.2 颈椎旋转和侧屈功能在某一方向受限。
2.3 颈椎X线检查
除公认的异常改变,还可有下列一项或数项:
2.3.1棘突纵轴线与椎体两侧线不等宽。
2.3.2棘突纵轴线与脊椎纵轴线不平行。
2.3.3椎体显示前倾或后例,患椎棘突与上一个椎棘突之间的距离变窄,与下一个椎棘突之间的距离增宽。
2.4 辅助检查
2.4.1心脏听诊各瓣膜区无病理性杂音,仅有心律失常。
2.4.2 阵发性心律不齐,EGK描记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图形。
2.4.3 眼底检查,实验室生化,常规检查无异常,脑血流图显示血管紧度增高。
2.4.4 排除风心痛、冠心病、甲亢、高心病等器质性疾病所致心律失常。
按朱汉章教授针刀疗法治疗原则每次在棘突旁或棘突上选择2~4个压痛点及软组织硬节,常规皮肤消毒,用I型4号针刀按同步针程序深达骨面,纵行疏通、剥离、切割、横行摆动,松解病灶软组织,同时配合手法,患者取仰卧位,术者左手托患者枕部,右手扶下颌作颈前倾牵引,将颈椎关节锁紧后稳力一扳,即可闻及咔嗒声,再向左作同样牵扳1次,施手法后患者即感颈、肩、臂松适,自觉心律明显规整。5天1次,6次1疗程。
4. 治疗效果
4.1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无反复;有效:症状好转,心电图大致正常或异常;无效:经1疗程治疗,症状无缓解。
4.2 治疗结果:治愈41例,随访1年无异常。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
5. 体会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脊椎相关疾病受到重视和研究。本文所说的是脊椎相关病症的一部分,是由颈、胸椎病变或错位导致的心律失常。由于头颈外伤,劳损或年劳而退行性变等造成颈、胸椎一侧或两侧软组织损伤,椎体骨质增生,椎体关节微小移动,刺激压迫颈、胸交感神经节,由于颈交感神经节有心支而支配心脏且又来源于胸1、2交感神经节的交通支,使其发出的节后纤维兴奋性增高,从而使心脑血管舒缩功能平衡失调。交感神经节的交通支刺激压迫颈交感N的心支影响心脏功能出现心律失常,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纠正,颈内动态平衡失调,产生无菌性炎症,使周围软组织粘连、结疤、挛缩、形成硬结。一般情况C1—3错位,引发窦性心动过速,C4—6错位出现心动过缓,C7错位心房纤颤,而室性房性早搏及房室性传导阻滞者常见T3—5错位或交感N受累。我们用针刀剥离、切割等松解颈、肩部所查到的阳性部位,根据病变部位面积大小及深浅不同,采用不同方法,以达充分松解疏通所粘连挛缩或结疤的病灶,促进血流通畅,配合手法矫正椎体移位或微小关节错位,恢复正常解剖位置,使颈、胸交感神经节受到牵拉、压迫、刺激的原因解除。
对于临床上药物或其它治疗无效的心律失常患者,在排除心血管、内分泌等器质性及心神经官能症等基础上,可考虑是否由于颈、胸椎错位引起,通过针刀和手法复位是治疗此病行之有效的方法,此方法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