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郑梅玲等通过对正常妇女和复发性流产妇女对照观察,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DQB1第57位非天门冬氨酸可能与复发性流产发生相关,DQB1*0201等位基因可能与早期流产相关。
研究者观察了36位无不良妊娠史的正常妇女和61例复发性流产患者。复发性流产患者中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者31例,ACA阴性30例,早期流产28例,晚期流产22例,早晚期流产(2次以上流产分别发生在早期或晚期)11例。结果显示,流产组0201等位基因频率为16.4%(20/122),高于对照组(8.3%,6/72)但无统计学意义。流产组DQB1第57位非天门冬氨酸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早期流产者0201等位基因频率为23.2%,显著高于晚期流产者(4.5%,P<0.05),晚期流产者0303等位基因频率为27.3%,明显高于早期流产者(7.1%,P<0.05)。流产组中ACA阳性者0303等位基因频率为26%,明显高于ACA阴性者(7%,P<0.05)。(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6,41∶ 152)
研究提示,DQB1*0303等位基因可能与晚期流产及ACA阳性者流产相关,可能是第3高变异区域这段氨基酸序列能与诱发ACA产生的抗原肽结合,引发异常的自身免疫反应,产生高滴度ACA,继而导致妊娠失败,说明在复发性流产的发病中,免疫因素与遗传因素具有同等重要作用。
上海仁济医院林其德教授等在述评中指出,近年来,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渗透下,生殖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当前在深入开展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URSA)的免疫病因、发病机制研究中,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研究对象入组应规范化,应将URSA定义为3次或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②研究内容要紧紧围绕URSA患者母-胎界面免疫调节展开;③要注重研究URSA各种免疫调节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在URSA的免疫病因、发病机制和防治研究上取得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