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在禽鸟等动物中已经流行了100多年,自1878年第一次发现禽流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已发生了十余次大流行。近年来,亚洲发生的高致病性H5N1禽流感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范围不断扩大。2005年秋季以来,中国有数个省份相继暴发禽流感疫情,到2006年4月中国内地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确诊病例已有17例,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每月2~3例,时间上无明显集中趋势,地域分布呈散发性。
禽流感病毒根据致病性高低可分为低致病性、高致病性及无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禽流感起源于野鸭等候鸟,野鸭是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对病毒感染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有时仅有轻微症状,但它们可长距离携带病毒,并在粪便中排出病毒。迁徙鸟类、野生水禽和海禽类等也可以长距离携带病毒。当鸡、鸭、火鸡、鹅等禽类与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野生鸟类共用同一水源,或饮用被这些野生鸟类粪便污染的水源时,就会感染禽流感病毒。每年有大量候鸟经亚洲飞往欧洲及中东地区,感染禽流感的候鸟通过粪便等形式将病毒传染给鸡、鸭等家禽,使禽流感从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家。因此,禽流感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禽和带毒禽,包括水禽和飞禽,目前人类不是禽流感的传染源。
人类主要是通过接触病禽而感染禽流感病毒,病毒通过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给人类,也可通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传播,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家禽粪便、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即可被感染,另外,消化道传播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传播途径。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65℃加热30分钟或100℃煮沸2分钟以上可被杀灭,禽肉或蛋煮熟后,病毒可被完全杀死。羽绒服、羽绒被等相关制品不会传播禽流感病毒。因为羽绒制品已经过高温、消毒等多个物理、化学环节处理,病毒存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从去年出现的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和今年1月在土耳其发现的禽流感病例中分离出来的禽流感病毒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但到目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在全球尚未找到证据证实病毒变异已改变了人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现状。从分离到的病毒看,我国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具有明显禽类病毒的特征,与人流感病毒完全不同,未发现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重组或重配,也没有证据显示病毒变异已经适应人类或会出现人与人之间传播的迹象。
因此,我们应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去对待禽流感,应用科学的方法来防治禽流感,既要提高警惕,又不能盲目恐慌,更不必谈禽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