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昨天报道了钟南山院士怒斥冒牌新药、抨击医德下滑的消息。“医德下滑”在如今已是众所周知的了,而“冒牌新药”还相对陌生。按钟院士的揭露,这种冒牌新药实际上就是“同一种药,药名却多达20个”。改头换面的直接好处是可以任意定价,于是,同一种药,“价格从一块多到三十多块都有”。
无独有偶。昨天下午,全国政协委员舒安娜和方廷钰、医药公司的法人代表黄先生做客新浪网嘉宾聊天室,在和广大网友交流“药价虚高”问题时,同样谈到了“冒牌新药”。“非常关注民生问题”的舒安娜委员说,“卫生部门的一个有关领导”告诉过她,在一些药品监管部门曾经一年当中批准生产西药达万余个,其实,“这个新药并不是纯粹研制出来的新药,而是改变剂量,换了名字和包装,作为一种新的药品上市,价格就猛增了很多倍”。
还有什么比业界人士、准业界人士的揭露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的呢?南北两地的知名人士几乎在同一时间抨击同一个问题,决不是偶然的,至少说明冒牌新药这种做法并非为广东所独有,而是医疗界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也至少说明这一现象在百姓看病问题上扮演着多么不光彩的“角色”。
此前我们都知道,百姓“看病贵”,主要是因为药价虚高;而药价虚高,主要又是因为药品招标采购环节存在重重黑幕。现在我们又知道,同一种药居然还有“变脸”的本领,刷地一抹,还是它,却换了另一副模样。那么,我们此前生病需要服药之时,可能还满心欢喜地以为医生推荐服的是新药,虽然贵了点儿,但却是特效药呢(笔者遇到过医生这么说),却不知这药与那药原本是“一丘之貉”,却不知原来是被蒙了、被骗了。医德不能缺失到这个地步吧?!钟院士怒斥冒牌新药这种做法是一种“中国特色”,认为“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而医德如此缺失又何尝不是“中国特色”,令中国蒙受耻辱的特色!
医疗系统还有什么猫腻?寻常人等想象力再丰富,恐怕也难以想象。鲁迅先生说过,他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国人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句话仍然不失其“经典”意义,不知道这只是医疗系统的悲哀,还是我们的整个国民性的悲哀。药价已经降了17次,药品采购招标也招了大概有5年了,措施不可谓不多,决心不可谓不大,但结果,百姓始终不觉得药价真的降了,这不是百姓的感觉出了问题,而是药价可能在“骨子里”压根儿就没有降,给人家巧妙地“堤内损失堤外补”了。
方廷钰委员认为:“不管医药体制怎么改革、医疗体制怎么改革,如果药这一块不改革的话,那么‘看病贵’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笔者则想说,再好的医疗制度设计也是单方面的,如果医德问题解决不了,执行起来都会走样,最终,什么改革措施终究都逃脱不了纸上谈兵的命运。(钱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