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媒体报道一名13岁的少年竟然像6旬老人一样出现脑萎缩,而医生在询问病史时发现这名少年竟有“从小只喝饮料不喝水”的习惯。这名少年的主治医生由此提出质疑:如果儿童长期喝饮料代替食水,饮料中的防腐剂会否造成孩子慢性苯中毒,从而对儿童的脑部神经系统造成损害?
男孩脑萎缩元凶是饮料?
据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颅脑科的吴运泉副教授介绍,上个月,今年才13岁的小东因为经常头晕、心慌、健忘、手抽筋等症状前来求诊。看了小东的CT片后,吴运泉吓了一跳,因为小东小小年纪就已出现了大脑萎缩的征象:脑沟比正常儿童加深,脑裂增宽,大脑两半球明显分离,脑脊液(俗称脑水)增多,而大脑体积比正常人小很多,其萎缩程度已经相当于一位五六十岁的脑血管硬化病人。
在详细地询问了小东的病史和生活习惯后,吴运泉发现小东从小就不喝白开水或矿泉水,渴了就到杂货店买饮料喝。“正是这个细节让我产生疑问。”
吴运泉还说,其实从去年开始他就曾接诊了至少五例像小东这样脑萎缩或脑肿胀的小患者。他们都有同一习惯:家境富裕,生活中长期以饮料代替白开水。不久前,南海的一名11岁男孩因脑肿胀入院,他家就是饮料批发商,家里有喝不完的饮料,这令孩子从来不喝白开水。
国外儿童食品禁用苯甲酸
饮料中的防腐剂或其他添加剂会否是损害儿童脑部的元凶?吴运泉说,多年的临床观察让他不得不提出这样的疑问。
据了解,我国批准的防腐剂共有32种,最常用的有苯甲酸(盐)、山梨酸(盐)等。由于苯甲酸的毒性大于山梨酸,因此西方国家已普遍改用山梨酸作为防腐剂。但因苯甲酸及钠盐价格低廉,在我国仍是主要的防腐剂。
吴运泉认为,准确来说,这种脑萎缩属于慢性苯中毒综合症的表现,其中的苯就是来自饮料中的防腐剂。他提出,虽然目前还缺乏检验手段证实饮料中的防腐剂在血液中达到何种浓度,就会损害人类(特别是幼儿)的大脑和神经的健康,但这一问题应该引起有关科研部门的重视。
“肠虫清”也能致脑萎缩
吴运泉还透露,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发现儿童中有这种综合症的存在,不过当时不是因为喝饮料太多造成的,而是因为服用一种“肠虫清”的药物。他表示,近年来服用“肠虫清”致苯中毒的孩子少了,但长期喝饮料而不喝水的孩子越来越多。
当然,吴运泉强调,中毒与否可能与孩子各自的体质有关,一般来说,先天体质差或者有过敏体质的孩子特别容易“中招”。
对于吴运泉提出的这一观点,记者征询了广州多家医院的神经科专家,但是态度普遍谨慎。中大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主任曾进胜教授认为,“饮料的生产过程审查很严格,即使长期饮用,目前饮料中的苯含量是否能达到中毒的浓度值得商榷。除非孩子是长期喝伪劣饮料吧,但这种可能性不大。”
同时,他还指出,不仅慢性中毒会造成脑萎缩的症状,缺血、炎症和病毒感染等都可能引发脑萎缩。因此,我们还需要经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对比试验才能得出结论。
广医二院神经内科主任高聪认为,要证明这种说法,首先要看患病的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大脑有没有出现什么异常改变。因为有些孩子本身就因为先天的脑部异常导致他们不喜欢喝没有味道的白开水、矿泉水,而只喜欢喝有味道的饮料。如果是这样的话,小孩只喝饮料本身就是这类先天脑部疾病的“后果”,而并非是导致脑萎缩的原因。除此以外,高聪主任补充说,目前医学界尚无任何证据和资料可以证明饮料防腐剂与儿童脑部问题之间的关系。
别让“饮料儿童”越来越多
本报评论员雷坤
一名13岁少年竟脑萎缩如六旬老人!让人震惊之余,医生调查发现,令孩子得病的祸首很可能与少年只喝饮料的习惯有关。据说,这名少年从不喝白开水和矿泉水。从年初开始,他就出现头晕、心慌、手麻等症状,还偶有哮喘、抽筋、健忘。
据悉,儿童“只喝饮料不喝水”是一个普遍又不容忽视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很多父母都对当年物质贫乏的童年记忆犹新,因此在如今生活富裕之后,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不就是几瓶饮料吗?只要宝贝孩子喜欢,当水喝又有何妨!殊不知,人参鲍鱼虽好,可也不能天天当饭吃。再者,“人是水做的骨肉”,人的身体里70%都是水,纯净的水是各种营养物质的载体,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代谢旺盛,对水的需求量很大,千万不能“因饮料而废水”。而饮料虽然好喝,但其中含有苯甲酸(盐)、山梨酸(盐)等防腐剂,此外还有色素等。医学研究早就表明,某些防腐剂和色素对儿童大脑发育有害,还可能导致多动症。
记得老人们说过,长期挨饿之后,最忌讳的就是不加控制地大吃大喝,饿得越厉害就越容易撑死。与近年来屡屡被揭发的无良商家大制“大头娃娃”奶粉、苏丹红调料等相比,“饮料儿童”是另一类食品安全问题。它至少印证了一个道理:在食品领域,并不是越贵就越健康。而作为富起来的消费者,也得牢记下面这句话:不仅要吃好的,首先还得选“对”的。(记者邱瑞贤、黎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