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痛是颈椎和人体其他部位许多疾病的常见主诉症状,故正确的病史采集和详细的查体是获得正确诊断与准确治疗的基础。疼痛的性质和程度除与疾病相关外,还与个体的耐受性等多种因素有关。疼痛性质一般分为胀痛、酸痛、麻痛、刺痛、烧灼痛、牵拉痛、绞痛、刀割样痛、爆裂痛、电击痛等。软组织慢性劳损及陈旧性损伤,患者的疼痛多为酸痛、胀痛、麻痛;急性韧带、关节囊、滑膜损伤,表现为刺痛、刀割样痛;神经根受挤压,表现为烧灼痛、牵拉痛、放射痛等;
引起颈痛的原因一般常见于以下情况:(1)、颈棘突韧带的急性扭伤:如落枕;(2)、颈棘突韧带的劳损;(3)、颈椎椎后小关节病;(4)、颈椎间盘突出;(5)、颈椎病;(6)、其他。
诊断方法:病因诊断、病理诊断和定位诊断
通过询问病人的疼痛原因与方式,为我们提供疼痛与外力、内力之间的关系—病因诊断
查体的过程也即病理诊断的过程。查体时注意两肩是否等高,颈椎有无倾斜及歪曲,两侧肌腹是否等高,肌张力是否一致,项中央沟是否存在,颈胸段是否顺畅(以排除颈胸段引起的疼痛)等。
颈椎韧带急性扭伤
多于无防备的情况下,颈部肌肉突然收缩,引起肌纤维部分撕裂;或睡觉时枕头过高或姿势不正,颈部肌肉持续受过度牵拉;或因风寒侵袭,气血淤滞,经络闭塞所致。多见于轻壮年,男多于女,冬春季发病较高。
病因:落枕多因睡眠时枕头过高、过低或过硬,或睡姿不良,头颈过度偏转,使颈部肌肉长时间受到牵拉,处于过度紧张状态而发生静力性损伤。常因平素缺乏锻炼,身体虚弱,气血循行不畅,舒缩活动失调,复遭受风寒侵袭,致经络不舒,气血凝滞而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常受累的肌肉有:胸锁乳突肌、颈长肌或肩胛提肌、斜方肌等,并可出现肩部或一侧上肢的反射性疼痛。
诊断标准:
①、大多有晨起床发病或猛力转头史;
②、 颈部活动时疼痛加剧,可向肩背部射;
③、颈部受损肌肉因痉挛紧张而压痛,触之如条索状。也可出现肌肉起止点压痛,压住压痛点后,疼痛更明显;
④、颈部僵硬、歪斜、活动受限(向某一方向),颈项不能自由旋转后仰,旋头时常需与上身同时转动;
⑤、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侧位片可见脊柱颈段生理弧度变直,甚或反张成角。
⑥、局部封闭或针灸治疗(用泻法)疼痛可明显缓解;
⑦、治疗:损伤4小时之内的以冷敷为主,同时颈椎不要固定(因为颈椎的自我保护能力很好);损伤超过4小时的,可做热敷或定向药透;损伤超过2天的,先针灸后治疗(因局部有大量纤维组织渗出,会发生周围组织粘连;针刺可调节机体反应,减低疼痛,并有利于药物导入)。发病48小时之内的,1—2天可治好;发病48小时以上的,大约治疗5—6天可治愈,不要使病变转为迁延性。
颈椎韧带慢性劳损
急性软组织外伤、肌筋膜挫伤或撕裂伤后没有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长期工作体位不良,均可以引起颈部肌肉疲劳,而使之失去控制肌肉的能力。颈部肌肉劳损,往往还因为气候等的影响,而使颈部肌肉痉挛失稳。
①、有长期的伏案工作史、间断的疼痛发作史,并活动到某种程度时会出现疼痛症状;
②、颈椎两侧肌腹的肌力较差,肌张力较低,项中央沟消失;
③、颈椎前屈、后伸活动时可引出疼痛,余方向活动时不出现;
④、压住劳损的部位后,有舒适感,且喜暖怕凉;
⑤、由于韧带劳损方式不同,分为三型:增厚型、萎缩型、钙化型;
⑥、针刺时用补法。
⑦ 治疗:增厚型的治疗:先针灸后药透,治疗8天休息8天(因为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会出现疼痛,同时增厚的组织会继续增厚);针灸的部位:增厚韧带的上端或下端,采取斜刺。
萎缩型的治疗:局部有空虚感,采用针灸、药透、腰背肌力量锻炼,针刺顺棘突皮下直刺,15天一个疗程,休息10天,再做15天。腰背肌力量锻炼的方法:第一个10天,4次/天,5遍/次;第二个10天,3次/天,5遍/次;第三个10天,2次/天,5遍/次。
钙化型的治疗:张力点上先做小针刀(作时无菌观念要强、直刺直出、不要一次就切完、囊性不要在中间切,要在边上切),休息30分钟后再做局部药透;一直治到韧带恢复、钙化灶变小、生理曲度恢复为止。
椎后小关节病
颈椎的关节突较短,上关节面朝上偏于后方,下关节面朝下偏于前方,关节囊较松弛,可以滑动,横突之间往往缺乏横突韧带。因此,颈椎的稳定性较小。无论由于外力或长期伏案工作,均可使颈椎关节突关节超出正常活动范围而发生侧向滑移。棘间和棘突韧带紧张,周围有关肌肉失去平衡协调,将移位的关节突关节交锁在不正常位置上。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①、有长时间的伏案工作史或受力史
②、颈椎活动某点上时会引发疼痛;
③、病人有主诉的特征:活动时疼痛,活动后不痛;
④、颈部查体无压痛,无异常外观;
⑤、X光片示:双侧小关节影出现双突、双边影。
治疗:原发性:对于年轻的年龄小于35岁、病史不超过一周的、首次发病的、疼痛不太厉害的、用正骨手法;
继发性:对于年龄超过35岁、反复发作的、影像学已发现颈椎变直或后突变形的,不能用手法复位。治疗主要治原发病变,让变形的颈椎自行复位。局部定向药透可不针灸,3天后看位移有无复位。
颈椎间盘突出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颈部突然的、无防备的过度活动,或者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而出现急、慢性压迫性颈神经根或脊髓的表现。
① 患者发病年龄较颈椎病小,可有急性外伤史;发病时间短者数小时,长者数年。
② 受伤当时即出现颈脊髓或神经根损害表现。
③ 颈椎活动度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颈椎棘突常有压痛;
④ 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双肩不等高、弯颈抬肩位
⑤ 有明显的脊神经损害体征:与突出相一致节段的皮肤痛觉过敏
⑥ 有神经根损害的症状如颈、肩、臂痛。
⑦ X线片有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节段性不稳等;
⑧ 治疗:影像学诊断为:膨出、突出和脱出三型。对椎间盘脱出型的、密度值在85以下的,治愈率达90%;椎间盘突出型的、有后纵韧带破裂的、密度值在90以下的,经过治疗突出面积可缩小50%,治愈率达61、54%;对后纵韧带无破裂、椎间盘膨出型的,治疗时间再长,它的形态也不会发生改变。
颈型颈椎病
在颈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所导致的颈段的骨骼及附属组织的损害,而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性或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移位,小关节错缝,是本病的基本病因。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或睡眠位置不当及枕头高低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即可造成颈椎病急性发作。
临床表现:颈项强直,疼痛,也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板,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病人不能作颈部单独活动,需要活动时,颈和躯干必须共同旋转。少数病人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噴嚏时症状不加剧。多数病人疼痛、麻木不超过肩部。但是如果合并前斜角肌痉挛,则可出现上肢放射性疼痛与麻木,咳嗽、打噴嚏时症状加剧,但不像根痛型那么剧烈。常伴有交感神经、椎动脉受累症状,如伴有头痛、头晕等,头痛部位可为枕頂、耳后或偏头痛。
临床诊断依据:
① 发病年龄多在30岁以上,有反复发作的失枕史;
② 多有反复发作的疼痛病史;
③ 颈椎检查: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项中央沟变浅或消失,肌张力减低,颈椎活动弧线有明显的异常轨迹;
④ 颈椎旁肌部位可有压痛;
⑤ 大多无脊神经损害的体征,或有不对称的脊神经损害的体征,病人有皮肤痛觉、肌力、肌张力的改变,但无规律,病史与体征也不对称;
⑥ 影像学检查:颈椎弧弦距、颈胸间距的改变;颈椎小关节增生、移位;颈椎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椎体前缘有唇样增生,项韧带有钙化影。
治疗目的:第一步延缓椎间盘的退变速度;第二步纠正因椎间盘退变而引起的组织损害,并促进损害组织的修复。
治疗原则:治疗中关注的应该是椎间盘的损害恢复情况,X线侧位片观察椎间隙的高度及阶梯状的改变有无变化,而应把疼痛症状的改善放在第二位;一般治疗15-20天,休息10天,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疼痛症状会发生改变,用针灸来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