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针刀疗法在内科疾病临床应用探讨
作者:佚名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04-04 14:14:29 【字体:小 大】
|
内容摘要: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生理与病理,长寿与衰老均与气血息息相关,“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大凡疾病都是经络中气血受阻,运行紊乱,气血阴阳平衡失调所致。作者在临床诊治颈、胸、腰椎疾病中发现约有1/3的病人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脊椎病因相关的内脏疾病,当脊椎病治疗好转后,这些相关内脏病亦好转或痊愈。从中受到启发,为拓宽小针刀疗法临床应用范围,试将中医经络学和西医脊椎病因学及神经反应相结合,针对脊椎错位,采用正骨推拿手法,病理阳性反应结节应用小针刀闭合术,在经络走向轻巧松解、剥离、疏通。使经气顿通,凝滞畅流,病除加速。这种治疗方法称之为针刀治脊疗法。该疗法不仅能治疗骨伤科软组织损伤后遗症如颈椎综合症、肩周炎、腰臀腿痛,而且还能治疗脊椎病因相关的内科疾病,也可以治疗皮肤科(鸡眼、疣)和肛肠疾病(痔。肛裂)等,为目前临床不少病症(如诊断为其些内脏官能症、综合症、原因不明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开辟了一条新的诊疗途径,变为小针刀疗法拓宽了治疗范围。作者在临床诊治探讨中,共收治11个病种685例,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目前世界医学界在通过治疗脊椎病而达到治愈内脏器官病症已达70余种,国内近年来亦有不少学者进行此项实践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主题词:小针刀疗法 脊椎病因 中医经络学 神经反应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 小针刀疗法来源于中医针灸学和西医外科学术学理论,小针刀是将针刺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熔为一体产生具有双重作用的闭合性手术疗法,是祖国医学发展到现阶段的最新成果,88年荣获尤里卡世界科技发明金奖。该疗法主要是对骨伤科软组织损伤疾病具有独特的疗效。作者在临床诊治颈、胸、腰椎疾病中发现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人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脊椎病因相关的内脏疾病,当脊椎病治疗好转后,这些相关的脏器疾病也好转或痊愈。因而从中受到启发,为了拓宽小针刀临床应用范围,试将中医经络学和西医脊椎病因学及神经反射相结合,用小针刀配合正骨推拿手法在经络走向或病变反应点轻巧剥离、疏通、松解、使经气疏通、凝滞畅流,病除加速的机理治疗内科疾病,皮肝科疾病685例,收到显著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治疗内科疾病的原理 1.1 小针刀对经络有调节作用 经络学是祖国医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小针刀疗法的理论基础。机体是由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组成它们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相互联系,共同组成了有机的整体活动,这种有机配合,主要是依靠经络的沟通作用来实现的。经络在人体中,不但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联系作用,而且还有“行气血、和阴阳、濡筋骨、得关节”的作用。所以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基础。人体各个个器官均需气血的濡养,才能维持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活动。因此,经络疏通,气血畅流,脏腑得以营养是人体健康的保证,故不论脏腑有病,四肢百骸异常,还是经络本身有病,都在经络方面表现出来,经络中气血受阻,运行紊乱,不仅影响其循行部位和清窍,日久必然会引起其所属脏腑功能紊乱,导致机体气血阴阳失衡而发生疾病。即所谓“有诸于内,必行于外”也。所以,小针刀疗法治疗内科疾病以经络为核心,许多内科疾病与脊椎病因相关,脊椎是经络奇经八脉走行之道,督脉为督一身阳脉之纲,任脉决任一身之阴经,足太阳膀胱经中五脏六腑均有腧穴注于背部,因此许多治疗内脏疾病的民间疗法,都常夫地在背部治疗,小针刀针体粗且带刃,刺激强,得气快,刺激任、督二脉,足太阳膀胱腧穴,神经反射和体液得以调节,某些阻滞现象得以改善,气血得以畅流,气血阴阳得以平衡,因而治愈疾病得以保证。 1.2小针刀对神经具有调节反射作用 小针刀疗法治疗骨伤科组织损伤能收到神奇的疗效,是对患者感觉调节的结果。小针刀疗法的创始人朱汉章老师和许多学者临床实践研究资料证明,小针刀疗法(包括针灸疗法)对机体的调节作用,是通过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感受器,调节植物神经以及改变内分泌活动水平等几个环节而发挥效应的。对经络穴位的神经支配(结构和功能)的理解,尽管临床至今说法不一,但对疾病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的调节效果观察,依据治愈疾病机理的因果关系分析,其首要环节经络腧穴部位的神经装置,对内脏疾病有直接或间接的干涉,加之有复杂的经络和体液等因素参与共同呈现对内脏疾病的治疗效果。 1.3 小针刀对体液的调节作用 人体内津液的正常循环,是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的重要关键。假如脏腑功能失调,脾不能运化水谷,肾气亏虚不能蒸化水液,气不宜不能通调水道,就会影响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使体液输布、运行、排泄发生障碍而产生水肿、痰钦、泄泻、高热等症、反过来又导致津液耗损,使体液代谢平衡失调出现恶性循环,加重病情。 津液和气血有密切关系,都是来源于水谷精微,津液气血不但同源,而且还相互资生,相互作用的。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其生成,输布和排泄都离不开气的作用。所以古人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津液的耗损,会使气血同时也亏虚,而气血亏虚同样也会引起津液的不足。这都说明了津液与血液循环的密切关系。中医对津液生理病理的认识与西医对体液的生理病理的认识,虽然说法不同,但其物理基础和实质是一样的。西医认为对人体津液的耗损,通过补液来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采取“缺多少补多少,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中医认为对人体津液的耗损,通过滋阴生津润燥的办法,常用中药黄精、生地、党参、麦冬、石斛、天花粉等,小针刀疗法是通过刺激有关代谢经络腧穴,神经调节提高脏腑功能,调节体液的代谢平衡,使机体健复。 1熟悉脊髓与脊椎骨的解剖关系 内脏各器官的神经支配,也象皮肤和肌肉一样,在脊髓内具有一定的节段性,了解和熟悉内脏器官神经支配进入脊髓节段具有理论和实际治疗意义。 由于脊椎骨发育较快,而脊髓发育较慢,初生儿脊髓下端可达第三腰椎,而成年人的脊髓的节段在脊椎内的水平关系不同在一个水平上。颈髓节段比相应颈椎高1个,如第5项椎平第4颈椎,上胸段比相应胸椎高2个,如第5胸椎平第3胸椎,不胸段比相应胸椎高2个,如第11胸椎平第8胸椎,腰椎位于第10~12胸椎,骶尾脊髓位于胸12~第1腰椎。第2腰椎以下为马尾神经。脊髓共分31个节段,每一节段有两对神经根(前根和后根),颈髓8个节段,胸髓12个节段,腰髓5个节段,骶髓5个节段,尾髓1~2个节段。脊髓每个节段发生一对脊神经,共31对。即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及尾神经1-2对,骶神经由脊髓前根(运动根)和后根(感觉根)合成根神经通过椎间孔后,分成前支和后支。每一对脊神经前支在椎间孔外不远处发出交通支,由交感神经节相联系,脊神经含有四种神经纤维(1)躯体感觉纤维-向中枢传导各种深浅感觉。(2)躯体运动纤维-支配颈躯干及四肢骨骼肌的运动。(3)内脏感觉纤维-传导胸膜内脏、血管及腺体的感觉。(4)内脏运动纤维-来自脊髓侧角交感神经元纤维,分布至皮肤的汗腺,立毛肌及肌肉内血管,使汗腺分泌,血管收缩及调节肌肉营养。内脏神经低级中枢到达内脏,经过两级神经元即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其中节后纤维末稍分布于内脏效应器,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一是直接到达内脏,二是缠在血管上随血管到达内脏,三是随脊神经分布三个途径。交感神经的功能是与副交感神经相拮抗,互相调节,平衡以维持器官正常功能。 内脏传入脊髓节段
器官 |
传入脊髓节段 |
心 |
T1~5 |
支气管 |
T1~5 |
胃肝胆胰 |
T6~9 |
小肠 |
T9~11 |
结肠 |
T11~L2 |
肾 |
T11~L2 |
输尿管 |
L1~L2 |
直肠 |
L1~2 S2~4 |
子宫 |
L1~2 S2~4 |
膀胱 |
L1~3 S2~4 |
当脊髓错位,退行性改造,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骨质增生及椎周软组织挛缩等造成压迫或牵拉而损害交感神经时,可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很多器官,内脏症状。在多年临床诊治工作中发现许多被诊断为神经宫能症,偏头痛、风湿痛或良性关节痛,原因不明的胸闷、心悸、失眠、多梦、颈性眩晕以及顽固性呃逆均与颈椎病有关。交感神经低极中枢在胸髓侧角,其节前纤维通过椎间孔,故胸椎综合症随损害节段不同,对相应交感神经损害而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各具不同的性质,引起内脏病症完全符合交感神经所支配的脏器,如T2~5错位,可引起频发性早愽,胃十二指肠溃疡常见于T5~9错位。哮喘病人作脊椎检查,亦多见C4~T4间发生关节错位,尤以C7间为最多,糖尿病脊椎损害以T6~10为主,亦符合与交感神经节段及中医经络学说的定喘至肺俞,胃俞、胆俞穴这间发生脊椎及其周围软组织劳损有关。肾病综合症除肾病症状外,也可表现有腰痛、腰椎综合症除能引起众所周知的腰腿痛外,还可引起导致肠痉挛,肠麻痹,习惯性便秘,肠功能紊乱,排尿障碍及痛经等。在诊治工作中应注意鉴别诊断,应用小针刀疗法有的放矢地进行治疗可取得显著疗效。 1 了解和熟悉十四经穴主治规律 1.1 手太阴肺经主治胸部及呼吸系统疾病。 1.2 手厥阴心经主治心胸及精神疾病。 1.3 手少阴心经主治心胸及神志疾病。 1.4 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头额耳鼻喉齿及肠道疾病。 1.5 手少阴三焦经主治头颞背部及上肢痛症。 1.6 手太阳小肠经主治颈背肩部及上肢痛症。 1.7 足太阴脾经主治腹脾胃肠及泌尿生殖疾病。 1.8 足厥阴肝经主治治头肋腹肝及生殖疾病。 1.9 足少阴肾经主治腰腹肾咽喉及生殖发育病症。 1.10 足阳明胃经主治面部、咽喉、胃肠及下腹病症。 1.11 足少阳胆经主治头耳眼胆及下肢疾病。 1.12 足太阳膀胱经主治头眼颈背腰及下肢疾病。 1.13 督脉经穴主治头颈腰背疾患及调节脏腑功能及开窍醒脑的作用。 1.14 任脉经穴主治胸腹部疾患及有强壮作用。 上述不同经脉的经穴主治范围,都与该经所循行的部位相表里,与有关脏腹关系密切。如小肠与心相表里,心火可下移于小肠,心病常兼有小便黄赤或尿红。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肃降,往往兼有大便异常。它不仅能治疗本经所循行体表部位的疾病,而且还可以治疗所属经络及有关脏腹的疾病。 2 辩证循经取穴治疗原则 经络是脏腑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在人体内不断流行,遍及全身,川流不息不停的从一处流到另一处。如果经络中气血阻滞,运行不畅,“不通则痛”就会发生病变。古人有:“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气为百病之长,血为百病之胎”,“气通血活,何患不除”之说。人体发病原因很多,在治疗前必须明确诊断,弄清病因,在经络辩证有基础上,辩清是何经之病,就取何经之穴循经取穴、准确定位,使治疗有明确的对症,也能收到予期效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以通经活络,舒畅气血为治疗原则。一般循经取穴法有以下几种: 2.1 夹脊节段取穴法:根据许多脏腑疾病与脊椎病因相关的理论,督脉为总督全身阳脉之钢,足太阳膀胱经中五脏六腑均有腧穴注入背部,因此取夹脊某节段的腧穴,用小针刀疗法治疗相应胸、腹腔脏器疾病与头部。躯干、四肢的脊髓神经疾病。 2.2 对应取穴法:主要是从一飞冲天内侧是相对应的健侧部位取穴,同时注意穴位在何经、则在健侧何经取穴。治疗痹症及扭伤等病症,效果较为满意,具体取穴有上下对应,左右对应,交叉对应,阴阳对应等。 2.3 表里循经取穴法: 经络是人体通行气血,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的系统:“内溉脏腑,外濡腠里”。脏腑之间也各有表里关系。表病治里,里病治表,标本兼治,即谓表里循经取穴法,但必须以辩证取穴为原则。 2.4 两端循经取穴法:确定为某一经的疾病后,即取某经的起止点穴位,用小针刀疗法轻微的先纵行后横行剥离1~2下出针刀,出针后针孔用创可贴覆盖,如肋间神经痛属胆经的病,应取足窍阴,瞳子,两穴,本法对胃脘痛及运动功能障碍导致行走,举臂受限等疾病,足有取穴小,疗效佳的特点。 2.5 远端循经取穴法: 即病在经脉的起端、取其远端的止穴、病在经脉的止端、治其起端。即为远端循经取穴法。此法对局部疼痛,麻痹等症,尤其对疮痈疔毒,手指疾患有特效。 3 对内科和其他学科疾病的适应症: 3.1 胃脘痛:指各种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慢性结炎等。 3.2 胰腺炎。慢性兰尾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等。 3.3 慢性支气官炎、哮喘。 3.4 心血管疾病如心律不齐、心绞痛、中风后遗症。 3.5 皮肤科疾病如鸡眼、疣、灵麻疹、牛皮癣、苔癣等。 3.6 风湿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3.7 肛肠疾病如痔、肛裂等。 4 小针刀疗法治疗内科及疑难杂症的要求和方法。 4.1 基本要求: 小针刀疗法是一种闭合性手术,它不是针刺、而且都是深入肌腱、关节间隙,软组织深部及腧穴部位进行切割剥离,所以,一旦感染,就会造成深部脓肿,因此,小针刀疗法必须按外科手术操作规程,进行无菌操作,术者必须熟悉人体解剖,按照小针刀“四步规程”和手术入路进针。 4.2 施术方法: 小针刀疗法治疗内科疾病和其他疑难杂症,辩证循经取穴,在无菌操作的情况下,按进针四步规程和经络循行方向一致,避开神经血管,当针刀达到骨面或适当深度出现酸胀感(得气)时,然后根据小针刀施术八法,先纵行疏通剥离再横行剥离各1~2下即可出针刀,而勿须按针刺捻转提插手法,约20~30秒钟治疗即可结束。这样简单地纵横疏爱剥离,非同小可,要使经络中气血得以疏通流畅,阴阳和谐平衡。津液神经得以调节,疾病即可速除,小针刀疗法神奇的疗效是我们医生和患者所不能料及的。 4.3 正骨推拿手法: 针对脊推错位,采用正骨手法包括摇正法。搬正法、推正法、拨伸法和反向运动法、按不同的错位类型、部位、方向运用其中一种或多种正骨手法。然后用逆搓手法捏脊按摩,使患者颈、胸腰臀部肌肉充分松驰。 5 疗效判定: 痊愈:阳性体征消失、无疼痛。功能恢复。 显效:症状及体症基本消失。 好转:症状及体征明显好转。 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 6 典型病例 例1, 刘XX。男,48岁,农民,黑龙江省富裕县人,于1990年11月25日经人介绍来疹,主诉胃脘痛八年。疑为胃癌,曾到哈尔滨、北京、上海等大医院就诊检查但无确诊,对症治疗,花费五千余元没有治好,仍经常胃痛隐隐,无规律、伴腹胀,有时夜间痛醒,泛吐清水、苔薄、脉细,口服中药的百付,针灸数十次,三九胃泰、猴头菌片,养胃舒等一直服用效果均不明显,经亲戚介绍前来辽经胃镜检查诊为胃炎,接受小针刀治疗,作者按小针刀疗法的操作规程,在腓深神经点处(相当于足三里穴),鸠尾穴足太阳膀胱经胃俞穴等内脏病理反应点,皮肤常夫消毒后进针刀,刀口线沿经络循行方向刺入一定深度,出现酸胀感(得气)先纵行剥离,1~2下,再调转刀锋横行剥离1~2下,出针刀,针孔用创可贴覆盖。术后病人顿觉痛感大减,胃部舒适,三天后复诊作第二次治疗后,胃痛症状消失,不泛清水,食量大增,连作3次,临床症状消失。随访两年至今无复发。 例2, 李XX,42岁,干部,主诉慢性腹泻已15年。因受凉或钦食不当而加重,反复住院多次。曾服用黄连素,痢特灵、肠炎灵,中药,针灸等治疗均无效。1992年8月15日经朋友介绍来院接受小针刀疗法治疗,目前症状:腹痛腹泻,口淡无味,食后腹胀,左下腹明显压痛,苔白舌淡,经市中心医院直肠镜检查于12点11厘米处肠粘膜有明显充血水肿。大便二次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诊断为慢性肠炎。治疗:在腓浅神经点(相当于阳陵泉穴),足太阳膀胱经大肠俞,关元穴,采用小针刀疗法治疗,隔日一次,共治疗10次,诸证消失,无腹痛。大便正常,食欲良好,正常上班,随访至今无复发。 例3, 陈XX,女,12岁,学生。母代诉患儿自幼开始支气管哮喘,用平喘药控制。此次发作用余。听诊双肺部有广泛性干湿罗音及哮鸣音。患儿述胸背部有发凉及痛感,脊椎X线拍片,轻度偏右侧弯,治疗:一、颈椎用正骨推拿手法复位。每日一次;二。用2%曾鲁卡因4毫升十盐酸确炎舒松A10毫克于定喘穴。肺俞。心俞。膻中穴。痰多加丰隆穴,交替注射,每穴1毫升。每周注射二次。经3次治疗哮喘已控制,能骑车5公里来院治疗,不需父母护送,同时已复学,经15次治疗咳喘症状消失,都以体操作锻炼,随访冬天已无大发作,但仍易感冒,轻度咳喘,再行一疗程治疗已不用平喘药。随访至今,无复发。 例4, ,邹XX,女,38岁,教师。患者胸痛、胸闷,左心前区隐痛,心悸,间歇发作5年。经大连医学院心动超声,24小时心电图检查室性早博32次/23小时,无气质性病变,诊断为室性早博,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给予慢心律,冠心舒等药物治疗,均无明显好转、1993年12月10日来院接受小针刀治疗,检查C5、6、7,T5,T7、,棘突及椎旁压痛,C5、6椎旁可独及-1*1cm大小病理阳性结节,颈椎X线片示C4、5钩椎关节向左侧偏歪,C5、6椎间狭窄,项韧带钙化,颈椎增生,临床诊断:颈椎错位,颈椎病引起频发性早博。治疗: (1) 颈椎错位给予正骨推拿手法复位; (2) 小针刀松解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斜方肌。经3次治疗,症状消失,一周后复查心电图报告正常范围心电图。随访一切正常未再复发。 参考文献 1、朱汉章著《小针刀疗法》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6-版 2、魏征主编《脊椎病因治疗学》 3、朱汉章《略论小针刀治疗内科病的原理》1992.10 4、颜德馨《中医抗衰老秘要》文汇出版社1993.1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