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2横突综合症是以第二颈椎横突有明显酸胀疼痛、僵硬不适为特征的慢性上颈项部疼痛,多由外伤或长期劳损所引起。笔者施以针刀加手法治之,收效显著,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0例,其中男性90例,女性50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70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20年。
1.2 症状及体征 单侧或双侧(较少)上颈项部酸胀疼痛、僵硬,转头障碍,或伴有患侧(少有双侧)偏头痛、眉棱骨痛,有的患者可有头昏眼糊,心悸,恶心,咽部如芒刺样感等。体征可有单侧或双侧(较少)颈2 横突有压痛,僵硬条索样组织,甚或向上延及到该侧乳突后缘,检查按压,可引起患者疼痛或使患者原有疼痛不适感缓解。
1.3 颈部医技检查 摄颈椎正侧位、左右斜位、张口位片。还须对患者进行血常规等检查,借似排除颈椎骨肿瘤、骨结核及炎症等,对疑难者尚需CT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1.4 诊断 对具有上述临床症状及体征,又结合必须之医技检查,颈2横突综合症方可成立。
2 治疗方法
(1)患者坐位,双手伏于治疗台上,前额再伏在手背上,于颈2棘突水平位,在患侧或双侧(较少)颈项部纵行肌肉外侧缘与该侧胸锁乳突肌内侧缘之间,以右手拇指上下左右探压到颈2横突后结节,有变硬、压痛明显(结节条块样阳性物)并向乳突后缘上放射样感处,即为病灶点,有的在乳突后缘也寻找到如上述之病灶点,对病灶点标以龙胆紫以便针刀治疗。
(2)在上述定点处,经消毒后铺以洞巾,以朱氏四号针刀,按朱氏“四步法”进针到骨面,对病灶行纵向疏通,横向剥离,于患者有酸胀感,术者感刀下有松动感后退出针刀,局部加以按压止血,血止后敷以创口贴,。每次单侧施以1~2点针刀,双侧施以2~4点(有的双侧痛者于C2棘突上加1点),术后1天内不沾水,3周治疗1次,3次为1疗程,治疗后经半年后评定结果。
(3)针刀手法有利于巩固和扩大针刀疗法之作用,是在针刀术完毕后,于患者颈项部行龙层花教授之放松手法,以进一步松解局部紧张之软组织。其法是以颈2横突后结节为中心,上到乳突下,下到颈根部之内的软组织,以掌揉法和拇指揉法交替进行揉按,手法要柔和,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度。
3 治疗效果
(1)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在劳累或天气作变前有轻微症状。无效:症状、体症无改善或反加重者。
(2)本组140例,1疗程为3次,3周为1次,不足3次而痊愈者均作1疗程计算,每次行针刀加手法,术后半年随访。结果痊愈108例,占77.0%,好转25例,占18%,无效7例,占5%。
4 讨论
(1)第二颈椎为特殊颈椎,位于颈椎上段,颈2横突虽短小,但颈背部不同解剖结构不同生理功能上的肌肉起止于颈2横突,如肩胛提肌,颈夹肌,半棘肌,横突间肌。它们在正常情况下,维持着颈部正常生理功能,但在外伤劳损后即出现水肿、粘连挛缩,就可影响颈椎功能活动,甚至激惹周边的多个神经血管等组织。颈上神经节,位于颈2~3横突之前,是最大的颈神经节。其发出的节后纤维进入颈1~3颈神经中,其分支有颈内动脉神经支,颈外动脉神经支,颈内静脉神经支,心上神经支,咽喉神经支
等,从而产多种不同的临床症状,极易与其它系统疾病相混淆,如误诊为五官科方面、心血管系统方面、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因此对临床上碰到一些缠绵难愈的五官科方面、心血官神经系统方面的患者,进行颈2横突部之检查,以作出诊断,进行针刀加手法治疗,往往有神奇之疗效。
(2)颈2横突短小,定位难度大,故在颈2横突及乳后缘行针刀治疗时,须细心探索,纵行疏通,横行剥离时针刀幅度不必太大,到患者有明显酸胀感即可退针,不必拘泥是否到骨面,当心不能损伤椎动脉。
(3)针刀手法要轻巧揉和,尤其对老年患者伴有骨质疏松者更要加倍注意。
(4)术后2周内要注意颈项部之休息、保护,不可快速过度旋转头颈,这样才可促使病灶修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