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针刀治疗与护理
胡军利,聂伯泉
【关键词】 溃疡;治疗;护理
[摘要] 本文采用了3号针,在脊柱区带T5~T8段软组织中主要针对阳性疼点、结节、条索行切开或纵行剥离,通透剥离以获取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新方法,配合局部红外线热疗、电动振动按摩、针刀治疗术前、术后护理和健康教育指导,在消化性溃疡恢复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 溃疡;治疗;护理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腺体分泌失调是其主要病因之一,胃及十二指肠是由T5~T8交感神经支配,若支配区棘神经后支受到刺激,可将刺激信号由窦椎神经及交通支神经传递给该段植物神经,引起胃及十二指肠发病[1]。因此,脊椎病因学说可能是消化性溃疡诸多病因的补充和新观点,按照这一观点,在T5~T8段脊椎外周软组织及后关节区有目的地进行针刀松解,配合手法及护理,对消化性溃疡的恢复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虽说复杂,概括起来亦是胃与十二指肠黏膜的损害与保护因素平衡失调有关[2]。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因为寒湿、劳损或意外伤害等因素,造成脊椎区带软组织损伤或微小关节移位,各种致伤因素作用于局部继发纤维组织粘连、增生、结节和病理性代谢产物刺激,使背部应力性肌纤维对脊神经后支产生牵拉、卡压,在微细解剖中可见到脊神经后支特殊行走正好最易受到应力纤维的作用,这种作用力可以引起内脏的神经反射,内脏及血管平滑肌和相关腺体的分泌功能异常[3]。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中与腺体分泌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类,见表1[2]。
表1 胃及十二指肠发病机制中与腺体分泌的相关因素(略)
注:※表示与腺体分泌有关。从表1中发现,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的诱因中,绝大多数与腺体分泌有关,相关解剖证明T5~T8交感神经经内脏神经至腹腔神经分布于胃及十二指肠,隶属棘神经前支,其后支的外侧支沿上位椎体的椎板下缘与下位椎体的椎板上缘间沟斜向内后下方分部于脊柱外侧后关节囊及软组织中,与前支传导的沟通,以窦椎神经与交通支相联系[3]。针刀在脊柱区带T5~T8段软组织中主要针对阳性疼点、结节、条索行切开或纵行剥离,通透剥离。对病程长,症状反复发作的患者,可由T4~T7棘突中点(由于解剖生理关系,T4棘突下缘正好平行T5椎间孔)旁开1.5 cm,刀口线与脊椎轴线平行直刺达骨面,先纵行移动,找到上位椎板下缘时斜向内后下方松解剥离,目的在于对该部位棘神经后支松解(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作射频毁损脊神经后支)。针刀术后作胸椎推压复正或斜扳复位手法,往往可收到满意的疗效。
1 消化性溃疡的针刀术前、术后护理
1.1 向患者解释针刀治疗方法和疗效,取得患者的配合。
1.2 术中严格无菌操作,避免继发感染。
1.3 术后2次/d,T5~T8段背部红外线热疗,20 min/次,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1.4 2次/d电动背部振动按摩,20 min/分,以达到放松局部软组织及小关节微小移位改变。
1.5 必要的药物配合,制酸剂及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降低溃疡复发。
2 健康教育
2.1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生活有规律,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2.2 饮食合理,定时进食,少量多餐,戒烟酒,忌食刺激性食物。
2.3 慎用或勿用致溃疡药物。
2.4 上腹节律疼痛时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魏征.脊椎病因治疗学[M].第1版.香港商务印刷馆,1998:201.
[2] 陈灏珠.内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5:336339.
[3] 黄枢.中国针法微型外科学[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