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春光
中山市博爱医院康复科,广东 528403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胸锁乳突肌肌腱炎的疗效。
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和针刺组各40例,针刀组取患侧乳突和上项线下缘之间,以及胸骨体同侧及锁骨胸骨端压痛点;针刺组取患侧扶突、气舍、合谷、悬钟等穴,10天后统计疗效。
结果:针刀组治愈34例,针刺组治愈25例,两组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针刀治疗胸锁乳突肌肌腱炎有良好效果,治愈率优于针刺组。
[主题词] 胸锁乳突肌 肌腱炎 针刀疗法 针灸疗法
胸锁乳突肌肌腱炎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多由该肌腱慢性劳损引起。笔者近2年来采
用针刀疗法治疗该病40例,并与针刺治疗组40例作随机对照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临床資料
1.1 一般资料 8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针刀组和针刺组各40例。针刀组40例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38~59岁,平均41.00±5.82岁;病程最短2月,最长36月,平均6.00±1.58月。针刺组40例中,男16例,女24例;年龄25~58岁,平均40.00±5.96岁;病程最短3月,平均6.10±1.26月。上述情况经X2检验和t检验,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均有颈部旋转活动受限,僵硬,勉强转颈会引起患侧颈部疼痛,肌肉痉挛,胸锁乳突肌肌腱附着处有明显压痛。
2 治疗方法
2.1 针刀组
用针刀在患侧乳突和上项线下缘之间,以及胸骨体同侧及锁骨胸骨端进行治疗,针刀刀口线方向和胸锁乳突肌走行方向平行,针体和施术处骨面约成900角刺入,达骨面,先纵行剥离2~3次,再横行剥离2次出针。分别在第1、第5、第10天治疗,3次为1个疗程。
2.2 针刺组
参照《针灸治疗学》第5版教材,取患侧扶突、气舍、合谷、悬钟等穴,针用泻法,每次留针30分钟,配合TDP局部照射,每天针一次,10次为1疗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治愈:经治疗症状消失,颈部活动如常,胸锁乳突肌附着处无压痛,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显效:症状改善,胸锁乳突肌附着处稍有压痛,随访半年有复发者;
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组 别 |
例数 |
治 愈 |
显 效 |
无 效 |
有效率(%) |
针刀组 |
40 |
34(85.0) |
5(12.5) |
1(2.5) |
97.5 |
针刺组 |
40 |
25(62.5) |
12(30.0) |
3(7.5) |
92.5 |
由表1可见,两组有效率比较,经Ridit分析,u=0.682, 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即针刀组与针刺组有效率无差别。两组治愈率比较,经X2检验,X2= 5.23,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即针刀组治愈率优于针刺组。
4 典型病例
陈××,男,55岁。
初诊日期:2004年1月15日。
主诉:右侧颈部疼痛,活动不利反复1月余,经外敷中药及物理治疗效果欠佳,近10天加重。
检查:右侧颈部胸锁乳突肌肌腱稍见肿胀,转颈受限,颈部僵硬,被动转颈、后伸颈部可引起胸锁乳突肌肌腱疼痛和胸锁乳突肌痉挛。诊断为胸锁乳突肌肌腱炎。用针刀按上法治疗3次后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5 讨论
胸锁乳突肌肌腱炎常于睡眠后发病,其原因可能是劳损引起肌腱的慢性损伤,肌腱在不断地自我修复,白天头部活动较频繁,血运良好,代谢较快;睡眠时,因头部停止活动,肌腱的局部血运较差,代谢减慢,加之睡眠姿势不良,可加重胸锁乳突肌的牵拉损伤,如果颈部保暖不好,会使颈部血运进一步减少,使肌腱受损部位的坏死细胞、渗出物不能被排除,形成水肿,刺激神经末梢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 依据针刀医学关于慢性软组织损伤的理论,胸锁乳突肌损伤后,引起粘连、瘢痕和挛缩,造成颈部的动态平衡失调,而产生上述临床表现。慢性期急性发作时,有水肿滲出刺激神经末梢,使上述临床表现加剧。依据上述理论,胸锁乳突肌损伤的部位在胸骨体、锁骨胸骨端、乳突及枕骨上项线肌肉的起止点。用针刀将其附着点处的粘连松解、瘢痕刮除,使颈部的动态平衡得到恢复,此病就得到根治。针刀治疗胸锁乳突肌肌腱炎具有操作简便、无副作用、效果显著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