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汉章教授关于骨质增生的新的病因学理论见解独到,论述精辟,用于临床疗效确切。有学者源于朱氏理论提出“骨刺与疼痛无关”,得到针刀界广泛的认同。那么,在朱汉章教授《小针刀疗法》一书和其他作者所著的相关书籍及报道中都将“跟骨骨刺”作为一个病名论述,笔者认为与朱氏理论相悖,有自相矛盾之嫌。
跟痛症囊括跟后痛,跟下痛所属诸多病种。张安桢、武春发主编的《中医骨伤科学》中对跟下痛归纳为跖腱起点筋膜炎,跟下滑囊炎、跟骨下脂肪炎、肾虚性跟痛症。其归纳对临床诊断、治疗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其中跖腱起点筋膜炎与普遍所说的“跟骨骨刺”类同。如一概用跖腱起点筋膜炎病名又不能全面揭示“跟骨骨刺”的病理变化本质。
在跟骨结节前下有跖长韧带、跖方肌、趾短肌和腱膜共同附着,跟骨结节内、外缘分别有拇趾展肌和小趾展肌附着点。骨刺的生长部位均在跖长韧带和跖腱膜的跟骨结节附着点处,骨刺尖部指向足前方。其痛点多在跟骨结节中,或偏内或偏外都有。针刀医学认为附着点处持续性的牵拉损伤,韧带和腱膜的纤维也就不断地被撕裂,使人体内力的平衡失调,附着点不断钙化和骨化而形成骨刺,其疼痛主要是附着点的韧带、筋膜牵拉刺激所致。
我们知道,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膨)出不能作为病名,只有在出现了临床症状之后,称为“骨质增生症、腰椎间盘突(膨)出症”,才予以治疗。同理,“跟骨骨刺”也不能作为病名,没出现临床症状,无需治疗。笔者建议用“跟骨骨刺症”或“跟骨结节韧腱膜炎”更替针刀医学所称的“跟骨骨刺”病名。
为“跟骨骨刺”作为病名欠妥,提出质疑,期盼针刀界老师的高见和更准确的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