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36例
林仲甫 ( 汉川市人民医院 431600 湖北省 )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又称冻结肩、肩凝症、漏肩风、五十肩、粘连性肩关节炎。是指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因无菌性炎症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证侯群。好发于40岁以上的人。在临床上治疗比较棘手;治疗效果比较缓慢,疗程长,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有可能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笔者临证中采用针刀治疗肩周炎,效果理想,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中,男11例,女25例,男女之比1:2.27;年龄最小的28岁,最大的67,平均年龄47.5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1年,平均3.8年;单肩发病33例,占91.7%,其中左肩12例,左右肩之比1:1.75;双肩发病3例,占8.3%。 2. 临床表现 均述肩部疼痛,重者肩关节活动受限,严重者生活只能勉强自理为特征,有的夜间加重辗转难眠,肩关节周围压痛。 3. 诊断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6月28日发布,1995年1月1日实施)。 3.1 慢性劳损,外伤筋骨,气血不足,复感风寒湿邪所致。 3.2 好发年龄在50岁左右,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右肩多于左肩,多见于体力劳动者,多为慢性发病。 3.3 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诱发,疼痛常在喙突处,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附着点,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起止端,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3.4 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 3.5 x线检查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4. 治疗方法 4.1 针刀治疗 嘱患者坐于椅上,裸露患侧肩部,屈肘90°,前臂自然放在治疗台上,在肩关节周围寻找压痛点,甲紫标上记号,常规消毒,针刀的刀口线与肌纤维、韧带、血管、神经的走行方向平等刺入,直到骨面,作纵行疏通剥离,或切开剥离后加施雀啄法,然后快速出针,创可贴固定,每隔5-7天治疗一次,四次为一疗程。 4.2 手法治疗 采用朱汉章教授和田纪钧教授的肩周炎针刀结束后,根据人体生理学、解剖学、运动学和生物力学为基础所创的辅助针刀疗法的外手法治之。 5. 治疗标准与结果 5.1 标准 5.1.1 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自如。 5.1.2 显效:肩部偶有疼痛,肩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5.1.3 有效:肩部酸痛减轻,肩关节活动度增大。 5.1.4 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5.2 结果 36例中30例痊愈,占83.3%,其中治疗1次6例,为16.6%;治疗2-3次20例,为55.6%;治疗4次4例,为11.1%;显效4例,占11.1%;有效2例,占5.6%,总有效率100%。 6.典型病例 张××,女,54岁,农民,右肩疼痛3年,右上肢活动受限3个月,曾用中药、理疗、封闭等法罔效,一周来疼痛加重,右上肢活动受限,夜间时常痛醒,则前来求治于针刀疗法。检查:右肩部无红肿变形,右上肢上举90°,外展70°,后伸10°,触之肩部发凉,肩关节周围明显压痛,X片示肩关节正常。诊断为肩周炎。经针刀治疗1次,并施外手法后,当即肩部轻松,上举、外展、后伸度数增大,一周后又施术一次,症状基本消除。经三次治疗后,半年后追访,未出现疼痛酸胀等不适,右上肢活动自如。 7. 体 会 肩关节周围炎,多因慢性劳损,急性外伤受凉,活动量减少所致。其病理改变为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和关节囊等软组织慢性无菌性炎症粘连,以往采用的封闭、针灸、推拿、中药、理疗等方法,均不能根本上松解粘连组织。笔者采用针刀治之,除针刺疗法疏通经络,调整机体内部平衡的作用外,还能用刀直接松解粘连组织迅速达到解除疼痛,恢复关节功能的效果,故针刀为肌体修复陈旧病灶过程中,促进了无菌性炎症吸收,组织修复,从而达到动态平衡。
|